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向阳而生刘禹锡,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竹枝词,又称竹枝。是由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演化而成的。这种诗体对研究考证当地风土人情及社会变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说这种诗体更像是一种传承着的历史。这种由民间对唱演化的而来的诗体具备着最有辨识度的当地特色。像福建有“采茶歌”,山东有“渔歌”,这些都是广大劳动者在生活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当遇到一个伟大的诗人时,这些并不能上大雅之堂的民歌在妙笔生花后就变成了一首首极具特色的诗体。就如同本文的主角刘禹锡对竹枝词的发扬,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影响后世。
有人肯定会问,刘禹锡从小在苏州长大的人,怎么会对川蜀之地的民歌这么,这么上心,还专门演化了一种诗体。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心如草木,向阳而生的“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公元772年像极了70年前,那一年有两个文曲星下凡,两个人成就极高却互不交流。而在这一年,又有两个文曲星下凡,这次他们一样成就极高但是不像之前的那两位老死不往往来,他们留下了让人羡慕的友谊。70年前的两个人是李白和王维。七十年后的俩人是白居易和刘禹锡。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由于家庭和师承的缘故,刘禹锡很快在长安城的士林里打出了名声。(家庭和师承也是奠定了刘禹锡个人豪放性格的基础,让他在日后逆境中仍能积极乐观的主要因素。所以说对于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
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并在这一次科举中结识了自己一生的好友——柳宗元。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三战三捷,这个考试能力韩愈看到又要心理腹诽一番。
贞元十八年(802年),三十岁的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铁三角“韩刘柳”之间还差点分道扬镳。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韩愈一生耿直说错话后被贬了。等到顺宗继位韩愈还没回到中央,但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受到了重视。韩愈以为是他俩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毕竟三人一起喝酒的时候就数自己嘴上没把门,为这韩愈还专门写了首诗:“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和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刘禹锡他们后来专门解释了后才消除误会。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按照目前这种形式,那么刘禹锡在顺风顺水的仕途中将会位极人臣不在话下。但是拨弄命运的那双手怎么会放过这个春风得意的年轻人呢。
二十三年弃置身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年”,这是《天下足球》里面一段精彩的文案中的一句话。网上一直有句话说,中国没有最好的足球,但是有最好的足球节目,就是说的《。天下足球》。这句话用在这里,对刘禹锡而言,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可想而知,从风华正茂到英雄迟暮,他经历了多少。
三十岁的刘禹锡,胸有沟壑,满怀抱负,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之火还在熊熊燃烧。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针对现在的藩镇割据和宦官弄权的弊病,顺宗继位后革除弊病,重振盛唐之风。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内的一个集体搞了一场“永贞革新”。这场变革给颓靡的大唐注入了一股强心剂,刘禹锡和柳宗元更是成为这场革新中的政坛最耀眼的两颗明珠。但是,一场以皇权主导的革新最重要的因数是究竟这个皇帝能活多久。很不幸,这个皇帝活了半年,这场因皇帝去世而戛然而止的革新却成为接下来刘禹锡等八人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这次革新的失败后,遭到了来自各方利益受损群体的清算。领导这场革新的“二王”,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作为骨干的八个人被分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湖南常德(洞庭湖周边)),自己的好朋友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前途一片黑暗,但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和自己豁达豪放的性格,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心态让刘禹锡在贬谪的日子里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在诗词歌赋上取得了更高的造诣。
在朗州的第一个秋天,刘禹锡写到: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一句就道名自己的态度。从古到今,人们每逢秋天都在感叹秋天的萧索寂寞。但是我就不一样,我觉得秋天比春天更有朝气。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凌云的白鹤至上云霄。看到这幅景象,我心中那激情澎湃的诗情就如同那一行白鹤直上云霄。
刘禹锡登临汉寿城,看见一片废弃的城楼,一时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一次表露出来。一般人被贬了之后看见这样破败的场景肯定会感同身受,怅惘迷茫愤懑之情就一下子诉诸笔端。但是刘禹锡表达的不一样: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汉寿城春望》
许多年后,这汉寿城肯定会重新繁荣起来,而我刘禹锡,也指不定哪一天,会重新杀回朝堂之上。这人生才过了多久啊,何必总是愁眉苦脸呢。
积极向上的中年大叔在朗州待了十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元和十年(815年),当初他们八个人被中兴之主宪宗召回京城。当时京中好友跟刘禹锡说到,现在的宰相武元衡的施政理念和你们当初的永贞革新一样的,你可以去拜会一下这个强硬的宰相。刘禹锡毫不为意,依附权贵,这不是我的性格。入人门下更不是我的初衷,更何况这些人当时还是我的小弟。当八司马悉数来到了长安城,他们决定一起去游览玄都观赏花,追忆往事,展望未来。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一出,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毕竟他们是这段时间的焦点,都在伸长脖子看他们的人事安排。刘禹锡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桃树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骄傲:玄都观里有上千棵桃树,都是我离开之后才栽起来的。这话还得了,这不是说现在升起来的满朝文武都是当年我离开之后才有机会的。好家伙,一下得罪了整个官场,连带当时下达诏书的宪宗也讽刺了一下。
于是,八个人还没有在京城好好看一看,就又被贬了。内心脆弱的柳宗元就没有撑得住这一次的贬谪。刘禹锡因言被贬到最远的播州。擦干泪的柳宗元没有怪自己的生死之交,而是上书为刘禹锡求情,甚至愿意跟刘禹锡换地方。宪宗被其这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感动,就把刘禹锡改贬为连州刺史。这样的好朋友才是真的值得托付一生啊。
后母亲去世,刘禹锡守孝期满后被调任夔州,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接触了大量的民歌,并从中汲取灵感,创造了一种从民间生活中汲取诗文的体裁。不像韩孟诗派追求古文,用词用句苦心孤诣。也不像白居易那样追求乐府诗中的讽谏时事,而是另辟蹊径,更加具有生活中的烟火气,让诗歌走向最普通的大众,而不是变成所为贵族阶层和精英阶层的专属。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除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竹枝词中还有句非常有名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有专家考证这首诗是在表达他因言获罪的愤懑心态。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赶赴新地方的路上,途径西塞山遇到了自己的同龄人白居易和他的小弟元稹。几人互相不服气,准备一较高下。刘禹锡一个人对战他们新乐府的几个人,顿时豪气十足,挥笔而就: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前面四句写西晋大将王濬率领大军从益州出发攻打东吴,并一举攻破金陵,统一了三国。后面四句写几百年过去了,早已经物是人非,原先的古道战场只剩下废墟一片。当白居易等人正在抓耳挠腮的想怎么写的时候,刘禹锡已经写好了。白居易等人也不多说,直接抱拳认输,白居易还说:我们四人探龙,你一个人得到了龙珠,我们要龙鳞龙爪干啥?这就是探龙得爪的典故。
路上刘禹锡经过洞庭湖的时候写到:
望洞庭湖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