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 硬汉1生韩愈,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个人,三岁时父母双亡靠长嫂抚养成人的寒门子弟却以礼部尚书的身份离开人世,这是他留给天下寒门子弟最好的激励;30岁的时候以一己之力推动古文运动,最终奠定宋明理学基础,这是他留给文坛最好的遗产;54岁时只身前往敌营降将止戈,这是他留给人世间最好的礼物。终年57岁,一生几度不畏强权,置生死与度外,这是他留给大唐最好的馈赠。
他就是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这个厉害了,能够在孔庙有位置,是要在儒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的。)
韩愈有个小迷弟叫苏轼,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他的文章写得真的棒,振兴了数百年来衰败的文风。他宣扬儒家之道,拯救了沉沦的天下人;作为忠臣,敢于直言,即便是触怒皇帝;他有勇有谋,就连三军主帅都折服于他。
看看,是不是觉得很牛气,但是如果你揭开他曲折苦难的人生履历,你就不仅仅是觉得牛气,而是佩服这一生要强的硬汉。
虽然出身望族,但是还没记事,家族没落了,因为他的父母都去世了。还好有个大他30岁的兄长和嫂子抚养他,虽然锦衣玉食没了,但是还有个稳定的家还有很多书可以让小韩愈读。11岁那年,兄长被贬,病逝在赴任的路上。(笔者注:如果你以为这样的困难就结束了,那你就错了,这才是命运之神二两小酒下肚的佐菜而已。)长嫂入母,在嫂子的含辛茹苦的拉扯下,韩愈终于长大。这些年嫂子辛苦的背影一直在默默激励韩愈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18岁那年,韩愈辞别嫂子,从宣城前往长安科举。但是,造化弄人,饱读诗书的韩愈没有考上。在长安城举目无亲,盘缠将尽,身无立锥之地,满目凄凉凋零的韩愈准备投靠自己的远方亲戚,不曾想到行李还没打包好就惊闻这个堂兄被人杀了。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偶然的一个机会认识了北平王马遂,并在其手下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以图再战科举。如果韩愈穿越到现在,他的科举之路就像就像打王者荣耀,信心满满的准备操作一下,过了一会,就听见一声“defet”,接着又是一声“defet”,最后还有一声“defet”,一波三连败。不信邪的他又开了一把,这下赢了,以为要开启一波连胜,不又传来了曾想耳边defet、defet、defet!又是一波三连败。当时的想做官,首先要中科举,然后在要通过吏部的考试,韩愈第四次科举才中,然而接下来的吏部栓选考试,苦逼的小韩考成了大韩,结果又是三次没中。
生活凄苦的韩愈注定在科举这条道路上走不通。别人科举都是先去长安城结交权贵,打出名声后,然后行卷、温卷。韩愈不按套路走,怎么可能让别人为自己扬名。所以,投递给丞相的自荐信也没有回音,即便是投了三次。(好像韩愈和3这个数字有缘分。)黯然神伤的韩愈写下了一篇高中必备文言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节选《马说》
有些人活着都已经拼全尽力,他们还如何有精力去结交权贵?
在长安城苦苦挣扎的韩愈,还未圆梦,又接到家里的书信,抚养自己的嫂子去世了。最亲密的家人离他而去,韩愈听闻后悲恸万分,泪如雨下,我还没来得及让你过上好日子,我还没有好好的孝敬你,怎么就这样突然的离开了呢?仿佛整个世界都抛弃了这个男人。(编者曰:是在是太惨了。纵观唐朝诗人中,能和他比惨的好像确实不多。)
韩愈擦干眼泪,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既然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吧
事实证明,韩愈的光彩是压不住的,什么时候绽放,那只是时间问题。30岁那年,韩愈放弃吏部考核,前往洛阳,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宣武节度使董晋。他是一名儒将,非常欣赏韩愈的文采,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推荐韩愈。
30岁之前的生活苦难没有压倒这个硬汉,反而让他变得更强大,即使磨难还在路上,但是在这个硬汉的眼里,那就是平坦征途上的一粒小石子。
文起八代之衰
从贞元十二年到贞元十五年(796年~799年),在董晋的支持下,韩愈就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而当不再为生计担忧的时候,寒门出生的韩愈开始尽可能地为寒门学子发声,不但亲自提携青年后进,还以一己之力发起古文运动,开辟出唐代古文诗作新的发展道路。
韩愈反对华而不实的骈体文,推崇敢说真话、气势恢宏的新式古文,这位时年不过30出头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但为大唐文坛提携了“李翱、张籍、孟郊、贾岛”这样的文学大家,还一举扭转了唐以来日渐疲乏的骈文文体,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
道济天下之溺
随着古文运动的追随者越来越多,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力也渐渐增大,加上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推荐,贞元十六年(800年)韩愈参加了第四次吏部考试,这次中了。韩愈当时考试的心情应该如同小鹿乱撞,毕竟三连败的回忆历历在目。
在官场中,他像一株火把,散发着微弱但独一无二的光和热,去照亮和温暖将要堕入黑暗的中唐时代。
虽然刚开始是国子监四门博士,但是也可以了,毕竟事业刚起步。在这个岗位上,他发现学校风气不好,瞧不起老师的人多,老师端着架子的也有。于是我们的韩硬汉选择当面硬刚,再写一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师说》: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编者曰: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监察御史。清贵且权重的职位,但是对这个刚正的硬汉就不太友好。这个不友好是指恪尽职守的他必将为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官场不是文坛,官场是在博弈中妥协,在妥协中获益。
当时关中大旱,饿死了很多老百姓,而当地的父母官隐瞒不报就算了,还整天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把韩愈给气的,直接向皇帝揭发。这位父母官一看有人针对自己,那还了得,于是花钱诬陷韩愈。很快,韩愈被贬到广东正阳县当县令去了。
硬汉是压不到的,即使把我赶到天涯海角,我还是原来的我。在正阳县任上,韩愈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将自己书中所需用在实际政务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正阳县焕然一新,GDP上去了,群众幸福感有了,社会风气变好了。当地百姓非常敬仰韩愈,就给自己孩子取名时必须要带“韩”这个字。
韩愈在正阳县时,也没忘记继续搞古文运动,名声日隆,很多读书人慕名而来,追随韩愈。正阳县突然就从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了学术殿堂。
元和元年(806年)为唐朝续命的唐宪宗继位。求才若渴的老大,在长安都能听到千里之外的正阳县令之名。韩愈迎来了自己官场上的转折点。经皇帝征诏回到了长安城。在路上,他写到: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也暗自勉励自己要珍惜时光、抓住机会、一展抱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