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南北榜,大明勋二代,八百楚,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当两人吃的兴起时,从旁边的食桌传来争吵之声。

张忠与马愉放下碗筷,疑惑的望去。

原来是两拨士子不知因为何事争执起来。

“礼部已经贴出告示,言明此次春闱,将有变动,录取考生将按照地域分南北中三卷录取。”福建举人谢琏扬声道“这可是自洪武三十年(1397年)那场南北榜案之后朝廷对科举做出的又一次改革。”

一直在争执不休的众人闻言不由一静,因为但凡知道南北榜案的人都会小心翼翼起来。

当年发生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那场南北榜案其结果可是让先后两位状元人头落地,数位大臣便贬责,堪称惨烈。

张忠闻言也是神色复杂,因为此事他也知道。

说起来南北榜案也是让人唏嘘。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

可是发榜后结果却让人大跌眼境。

考试录取的52人中:状元陈?,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剩下的49名进士,也全部是南方人,故称为南榜。

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对此,北方士子们非常愤怒,他们联名上疏,认为这一定是85岁的主考官、湖南茶陵人刘三吾作弊偏袒南方人,才导致北方士子们全部落榜。

于是朱元璋下令,让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状元、侍读学士张信等十一人组成联合调查组,每人各阅十卷重新审阅试卷。

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张信等十一人审来审去,都认为这次殿试的北方士子的试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语”,无论各方面,确实明显不如南方士子的答卷优秀。

于是,张信等人联合向朱元璋启奏,言及评卷时采取糊名制、誊抄制,公布前根本不知道谁是南方人、谁是北方人,而且从试卷来看,刘三吾主持录取的52人的试卷,确实明显文理更佳。

简单来说新科进士的录取名单并无不妥之处。

而且为了方便对比优劣,张信等人还特地抽取了北方考生的卷子进呈朱元璋,请朱元璋定夺。

没想到北方考生又大肆鼓噪说,这一定是刘三吾授意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考生中的“陋卷”进呈给皇帝,以此来掩盖他们偏袒南方考生的罪责。

最后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士子不得不下令,直接将新科状元陈?、主持复查试卷的老状元张信,以及主考官白信蹈等人全部斩首弃市,而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考虑年纪已大,改而被充军戍边。

事后朱元璋亲自策问,.ksh.c将全部61个录取名额,都分给了北方考生,录取了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以笼络北方士子,故称为北榜。

据张忠了解这个所谓的“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案,而是朱元璋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

说白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持续动荡、南方持续发展,而这种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全面失衡,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从北宋时期开始,南北方在科举考试进士录取人数上,越来越严重的失衡。

到了元末明初这种情况更是明显,当时北方遭受的破坏远远比南方严重,所以出现发榜之后全是南方人这种情况虽然让人惊疑,但深思熟虑后便也理所当然了。

那么聪明于朱元璋他会不知道吗?

或许起初他有过怀疑,但是后来让人复查后还是这个结果,朱元璋心中便有数了。

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实际上这便是出于政治考量了。

当时南方士绅地主势力很强,朱元璋出于打压他们的目的需要收紧南方士子的入仕资格。

再者北元虽然远遁,但是实力犹存,而北方仍然有不少读书人死忠于元朝,并以元朝遗臣、遗老自居,或“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或“诈死佯狂,求解职事”,总之就是不愿意臣服明朝,“以不忘故国(元朝)也”。

为此朱元璋也不得不笼络北方读书人的人心,来扩大他的统治基础了。

想到此处,张忠也不得不感叹于皇权的扭曲,出于政治目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也属寻常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萌新创世神

朱雀灬

白玛的宝藏

不飞鱼

星辰之幕

庚寅吾

法师公会

黑喵上人

陌烈

玉子舟

黑尔纪元

半颗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