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 诗中囚徒孟郊,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上一章我们说了韩孟诗派中的韩愈。这一章我们来聊一聊诗派的另一位开拓者——孟郊。他身上太多标签,比如寒门孝子,比如郊寒岛瘦,再比如诗中囚徒。相比于其他两个标签,这个诗中囚徒更能完整的概括他的一生。在诗歌造诣上,他追求严谨、务实,在风格上更是现实为主,用字借典极为险奇,所为被称为“诗囚”。另外一方面,他一生的经历仿佛一直待在被命运囚禁的牢笼里,从来不曾挣脱出来。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洛阳人。公元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一个小吏之家,家境清贫。
孟郊出生于盛世,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欣赏盛世余晖,一场席卷全国的叛乱发生了,而且一直持续了他童年、少年时期。试想一下,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打量着这个兵荒马乱、断壁残垣的世界,这样的感受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他的性格,变得有些孤僻。经历战乱,艰难的活着,本就不幸福的童年又迎来可一次暴击,自己的父亲去世了。从小缺失父爱的孟郊性格更加孤僻,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只喜欢一个人待在一起,幸好,还有书本陪着他,或许也只有在的时候他才会感觉到不孤独。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过着更加贫寒的日子。孟郊不善言辞,但是他记着母亲为他做的一切。如果有人问他世界上最伟大人是谁?孟郊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那肯定是我的母亲。青年孟郊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一个人去嵩山隐居,过着自给自足的耕读生活。之后从嵩山走出,开始了游学生涯。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嘛。游历期间,目睹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的崛起,各地武装势力相互倾轧,百姓苦不堪言,对其自身的诗歌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吟风弄月已不可见,更多的是反应现实社会的诗歌流出。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在母亲的督促下,孟郊进京参加考试。在上一章我们就聊到了此时有些腐败的科举。家境贫寒,为了在繁华的长安城立足,孟郊已经借光了所有的亲戚,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所为的结交权贵。在一个个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权贵府前都会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书生手里紧紧抓着自己的诗作,期望来回过往的人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诗作。然而,并没有。这一年的科举,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虽然隐隐约约的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结局,但是心中还是怀揣着那么一丝希望。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落榜后,满心失望的孟郊写下: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落弟》。
不服命运的孟郊决定留在长安,来年在战。可是,命运像看笑话一样看着这个有些天真的中年大叔。这一年不出意外的又落榜了。满心凄苦的孟郊写下: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第》
这一次落弟,在放榜那天,孟郊身边有个年轻人焦急的找寻自己的名字。过了一会儿,俩人共同叹了一声气,相顾无言,只有苦笑。后来,俩人来到了一家小酒馆,互诉衷肠。没想到两人在文学方面有着共同的观点,甚至有着共同的梦想。越聊越开心,两人已经忘却了落榜的失落,踌躇满志的准备大干一场。两人相约共同进退,为这个几经衰落的文坛注入一股新风!这一年,42岁的孟郊遇到了24岁的韩愈,至此,古文运动的两位大咖完成了会师,韩孟诗派中流砥柱也在此刻相会。
只是生活还要继续,俩人还要面对现实。诗歌互唱可以继续,但是科举也要继续。俩人依依惜别,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奔波。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人生总会在腻不经意间给你足够的惊喜,但是孟郊这次更像是命运打了个盹,因为进士登第后直到五年后才有的官做。不去考虑以后如何,只在乎现在,欣喜若狂的孟郊写到: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往日的狼狈和失败就不去再提,今天登榜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在唐朝,按照惯例,在进士考试放榜的当天,当朝皇上要亲自组织新科进士骑着大马,在长安的大街上举行丰富多彩的观花采花活动。除了白天的宴饮观光,重头戏是入夜后,那些新科的进士都要到长安城北的风月场所平康里去放纵狂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