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边塞4天王之高适,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纵观整个唐朝诗坛的诗人们,人们第一印象就是“仕途坎坷”、“神童”等等称谓。但是今天的这位主角与这些无关。他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他更是演绎这从乞丐到王侯的华丽逆袭人生,他的一生妥妥的就是一场大唐梦。如果以现在社会风气而言,45岁之前的他可以说是一个会写写文章的流浪者,45岁之后的他将是各大媒体大咖争相报道推崇备至的成功学代表人物。还好他生在那个宽容更比如今的时代,没有太多苛责,也没有太多的鄙视,有着太多的善良的人对他不离不弃,正是这样的环境,他从少年走到了中年,然后开启自己如同开挂的人生。他就是高适,边塞诗人扛把子。《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前是三次出塞夹杂着科举和穷游,之后就是凭借军事才能平步青云直到去世。

穷苦少年不认命

高适是名门之后,只是没想到到了他这一辈,家庭就没落了。只在家人追忆往昔的只言片语中了解自己爷爷的光荣事迹。可惜这一切跟他无关,他目前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新唐书》中说:“少落魄,不治生事”,《旧唐书》就说的很露骨:“少家贫,以求丐自给”,就是说穷到去乞讨。悲惨的命运仿佛还在继续挥动着手中的利剑,将高适的前途劈砍的支离破碎。而高适却不动声色,在乞讨求活的间隙,他刻苦努力的学习读书,在50年前,有一个天才曾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相信在一个个饥寒交迫的夜晚,这句话肯定给了他巨大的能量。

生活的煎熬并没有压垮高适的意志,也没有改变他的性格。相反,在这种生活中,高适变成了一个为人侠义、豪气干云的阳光少年。

科举失利一出塞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胸有沟壑,饱读诗书的高适带着满腔的自信和抱负来到了长安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站在长安城门口,想着中第之后我该是上清华还是北大,最差也可以去个苏科大。只是没想到,命运并不想让他这么就得意起来,高适最后连蓝翔都没考上。在长安城又不认识其他人,怎么办,一路游荡到宋城(河南商丘),实在是走不动了,就整了几块荒地,过起了耕读生活,最起码也算是安了家。在这里种田一种就是九年。

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正是这一次的心血来潮,他见识了边关塞外的生活,战马长鸣,旌旗遮天的景色让他迷醉,在这期间写了不少边塞诗,渐渐在诗坛打出了一点名声。正是这一次的出塞,高适的身边不仅有经史子集,还有兵法舆图。

横空出世燕歌行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不信邪不行,高适又失败了,这次有点失魂落魄,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游荡。从塞外回来到科举失败的这段时间,还和两个好朋友王之涣、王昌龄在洛阳整个了千古逸闻“旗亭画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途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州。这首《燕歌行》被称为边塞诗第一,风靡大唐诗坛,至此,高适的名字出现在参加大唐高端文学酒会诗人的口中。他也开始渐渐去融入这种圈子中,但是因为太穷了,玩不起啊,只能又回家种地了。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诗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出塞的友人描述的场景而写的诗歌。诗人有感于开元二十六前的两次败仗,第一次是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冒进而导致失败;乌知义再次轻率对奚和契丹用兵,又是惨败收场。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却谎报大获全胜,向朝廷邀功求赏。高适听闻这件事,很是感慨忧虑,写了这首《燕歌行》。

这首诗看着很长,但是可以分好几段来看:

前八句:准备打仗,军队出征。国土上已经烽烟四起,将士们要去把入侵家园的敌人驱逐。汉家男儿都是勇士,皇帝为了鼓舞士气,还赏赐了重金。这边刚出征,画面一转,汉家庞大的队伍已过榆关,还有紧急军情的文书一封封的来了,说那大漠敌人也已经列阵以待了。

下面八句:全军覆没。在萧条恶劣的前线,士兵们与敌人们浴血奋战,没想到将军们却在营地看美女跳舞。这样鲜明的对比揭露了边塞将军的腐败和轻敌,也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果不其然战事一再失利,兵力短缺,重围难解。孤城余晖,荒草无际的边塞景象更是烘托出战士们悲惨的命运和凄凉的心情。

按常理应该收尾的诗,突然画风一转,描写了戍边战士和家人的两地相思和煎熬。士兵们走了有多远,家人们的哭声就有多久。妻子伤心的肝肠寸断,士兵们一路上频频回首看望来路。相距万里,永无见期。士兵们只能暂时忘记心中的想念,因为战争又一次不期而遇。抬眼望去,天空中乌云都带着杀气。侧耳倾听,清脆的巡逻敲鼓声刺破了寒夜,突围就要开始了。通过这样悲观细腻的内心描写,可以感觉到这次突围失败了,但是是谁把他们推上了绝路的呢?

最后,残酷的战争战士们拼到了最后,他们以死报国可曾想过苟活逐名利!惨烈的结局和无能的将领,让高适愤怒的发出了一声呐喊:你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吗,至今还是很想念那个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边塞诗中豪情万丈斗志昂扬的诗作居多,这首《燕歌行》也是,但在昂扬的气势中,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凭此,它应该是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这首诗一出,高适名声渐显,虽然日子还是清苦,但是那股阻挡自己前行的力量在渐渐消退了。

穷游三人组上线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赐金放还”的李白潇洒的离开了长安城。他在东都洛阳遇到了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这个小自己十一岁的杜甫瞬间成了李太白的小迷弟。两人约定这一年的秋天咱们在梁宋(开封、商丘一带)汇合去旅游。俩人如期而至,在宋城他们遇到了40岁的高适,此时高适只是个名声初显的穷书生。三人一见如故,决定由二人转升级为三叉戟。

三人整日游山玩水,寻仙问道,喝酒吹牛,纵谈天下大事,更是切磋文采。但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随着三人为数不多的盘缠用尽,也要到了说分别的时候了。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虽有不舍,但是现实的残酷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分别有酒,这就足够。

封丘尉上二出塞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高适已经45岁。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穷小子了,而是一个诗文传天下的穷大叔了!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终于发现,在他眼皮子底下呆了很多年的这个农夫,居然是一颗沧海遗珠。于是,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大唐帝国的一次“自主招生”,获得了平生第一场功名。然后被分配到河南封丘做县尉。本以为当了官就能实现自己的志向(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代赵恒的《劝学诗》)。只是现实是残酷的,原来衙门工作那么的枯燥无味,他仿佛听到了梦碎的声音(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高适《封丘作》)。自己又不会拍马屁,更不会鱼肉乡里,回家诉苦还不能被理解(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应如此。——高适封丘作)。

千篇一律的工作,让高适很不适应,于是他出塞了。唐朝天宝九年(750年),四十七岁的高适前往边关送兵。在除夕那天夜里,睡在旅馆里,想着自己这潦倒半生,突然悲从中来:

除夕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躺在旅馆的床上,望着孤零零的灯火无法入睡。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突然变得有点凄凉悲伤。千里之外的亲人也应该像我一样在想念着对方,看着斑白的两鬓,哎,过了明天又要涨一岁了。短短的四句话,突出了诗人漂泊半生的凄苦,,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感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过分经历

九指纹龙

我的女皇上司

魅男

我是真不想穿越

蜀地精英

乾隆四十八年

一万只熊猫

开着外挂再活一回

趁机

穿着草鞋跳探戈

水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