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无法洗白的宋之问,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节选):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问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卖友求荣阴险小人
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被杀,作为曾经给他们提过夜壶的宋之问,当然不能幸免,被贬为泷(lónɡ)州(今广东罗定)参军。只是没有多长时间,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岭南这种蛮荒之地,巨大的落差让他失去了理智,瞒着朝廷偷偷的跑回了洛阳,躲在了好朋友张仲之家中,观望朝廷风向,但是又不敢去长安,只能在朋友家中蹭吃蹭喝。有一天,酒足饭饱后的宋之问正在院中消食,却听见屋里的张仲之与人密谋除掉飞扬跋(bá)扈(hù)的武三思。当时虽然武则天已经去世,但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势力仍在,张仲之等一批朝廷命官非常不满,决定除掉他们。宋之问听到这个消息后,派自己的侄子去向武三思告密。可想而知,好朋友一家被抄家灭门,而宋之问不仅被赦免了私逃洛阳的罪责,还被升了官。人生就是这么精彩!(关于这一段的历史背景知识是这样的: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的姐姐也就是太平公主有拥立之功,而安乐公主是中宗落难时相依为命的掌上明珠,所以说,两位对权力充满欲望的女子在朝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更详细的还请读者自行了解,很黄很暴力!透露一句,李显是真的绿。)
在逃回洛阳的途中,在汉江渡口边,他写下了《渡汉江》这首著名的五言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独自一人流落岭南之地,在那里音书断绝,冬去春来,却得不到家人的消息,更不知道自己在的这些天,他们过得好吗。离故乡越来越近,却更加恐慌胆怯,路上遇到老乡,都不敢上前去打探他们的消息。这首诗很好的表现出了诗人颠沛流离却仍怀念家人的游子情怀,情感真实而饱满。如果你知道他是违抗命令偷跑回来,在联想一下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你就会觉得这真是一个笑话。
举报有功的宋之问升官之后,感觉就有点飘,投诚武三思后又谄媚太平公主,后安乐公主强盛了,又去巴结安乐公主。自以为机关算尽就能左右逢源,却不知墙头草是各种势力斗争中最先出局的。太平公主揭发宋之问罪行,于是宋之问再次被贬为越州(浙江绍兴)长史,后又被贬去了更偏远的钦州(广西),两年后,这颗墙头草终于死了,被唐玄宗李隆基下召赐死。
这一次,他写了一生中唯二的两首好诗之一《度大庾(yǔ)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另外一首就是上次被贬的时候写的。诗中句句泣血,声声带泪,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尤其是最后一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让无数人读后都不免动了恻隐之心。(笔者注:这里引用了西汉贾谊的故事。贾谊年少多才,造人妒忌。文帝准备提拔他为公卿时,很多大臣向文帝抹黑他。最终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因为受不了长沙湿冷的气候,觉得要死在这里,因此将贬谪之郁气化为对长沙之恨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屈贾谊于长沙”也引用了这个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遥望家乡的老人,百感交集,沉郁忧苦,这和那个只会拍马屁的宋之问好像不是同一个人。可见,诗人不经历挫折是不会写出好诗的,坏人经历挫折或许有变好的可能,只是时间也没有耐心看他变好了。
关于他,我搜集和查阅可很多书籍。我发现现在有这样一种声音,对于他的诗词歌赋盲目推崇,而对他的品行语焉不详,闪烁其词。甚至是有些人为了美化他,.knsh.而否定历史。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去怀疑,但是这种怀疑必须是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依据。不能只是凭借个人好恶去否定历史。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敢于怀疑,勇于否定,这是独立人格的完整表象,但是决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要理性的去分析和判断。
正如本文的宋之问。很多人在文章中评论他说这是文人相轻,那个时代中宋之问太夺目了才导致很多文人把一些莫须有的故事编排他。对于这种论断,我只想说一句,要有多大的能量才会让一代人集体失声,没有一丝反驳的声音?所有的文人墨客都失去了应有的气节,只为了昧着良心去诋毁一个诗人?只要我们去分析判断,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你被人污蔑这样,难道没有一个人会为你发声吗?我看不见得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正直、善良的好人多一些。
关于宋之问,功过是非已经是盖棺定论的,我们无需去纠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时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也在犹豫要不要把他写进去,毕竟这人写出来很费心力。但是最终我把他写了进来。因为我想让读到他的人,能够警醒和反思,避免成为这种人。在我们一贯的思维中,如果一个人卑鄙那就不会狂傲;如果狂傲那就肯定不会卑鄙。恰巧,宋之问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知,集狂傲和卑鄙于一身,观其一生,就像是在看一场滑稽且膈应的小丑表演。最后,用现代诗人北岛的一句诗作为对他的最终评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