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徘徊在梦想与现实间的杨炯,唐诗有温度,苏州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上一章我们说了初唐的男子天团——“初唐四杰”的头牌王勃。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这个天团组合的另一位——杨炯。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从杨炯短短数言的人生履历中,你不难发现,杨炯也是个神童!初唐的那些年,不是神童仿佛在大唐的诗歌圈无法立足。9岁参加弟子举中进士,这如果不叫神童实在是不好意思了。在他10岁那年,被授予待制弘文馆(这是一个文字工作的职位)。待制是说后补,因为他的年纪太小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那么他与王勃的人生轨迹将会一模一样。然而,没想到,待制一待竟然待到了王勃去世的那一年。十六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个正九品的校书郎(这又是一个文字工作的职位),不胜唏嘘啊。
也许是因为十六年的沉寂暂时按压住了他那浮躁且恃才傲物的性格,四年校书郎的优异表现,被皇帝看中,选为太子詹事司直(这还是一个文字工作职位),这是一个让多少人眼红的职位,给帝国的第一继承人当管家,以后只要不犯错误,后日飞黄腾达甚至位极人臣都有可能。
一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率兵打仗,征服塞外。但是命运仿佛一直在跟他开玩笑,从9岁中举,就一直没有机会放下笔杆子。永淳三年(公元684年),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摄政。开国功臣李勣(jì)之孙徐敬业于扬州起兵造反,讨伐武后。有一天官府来到杨炯家里,说有人造反。天真烂漫的杨炯以为自己的戎马疆场的机会到了,没想到却听到一句话:“抓起来,他是逆贼杨神让的堂兄弟!”如同晴天霹雳一样狠狠的砸在了这个已不在年轻的汉子身上。加上之前自己不留口德,喜欢毫无底线的讽刺朝堂同僚,没有人愿意为他说话,只能锒铛入狱。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被贬梓州。四年后,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看好了,这又是一个文字工作职位),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再一次无法靠近自己戎(rónɡ)马(ǎ)倥(kōnɡ)偬(zǒnɡ)的生活。为了实现梦想,鼻孔朝天的杨炯终于低下了头,对武则天开始无尽的颂扬。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中元节,宫中广奉盂兰盆(梵语,盂兰是倒悬的意思,佛法相传供奉此盆,可以解救逝去父母的阴间疾苦。于是在中元节供奉盂兰盆,寓意为在生父母添寿,为已逝父母脱离苦海,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希望武则天能够做“神圣皇帝”,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主张,用一首首宫体诗作为自己梦想的敲门砖。武则天龙颜大悦,于是乎,赏了他一个盈川县令当当。现实仿佛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这一年的冬天,自己的好兄弟兼同事宋之问已经是武则天身边的大红人了,而自己通过同样的方式成为了一个县令。好像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他开始放下自己的那些刀光剑影的梦,来到了盈川后,脚踏实地的为百姓们做好事,第二年就逝于任上,算是另外一种为国捐躯了。纵观一生,如果他早一点放下自己马革裹尸的梦想,把自己的才学放在黎明百姓身上,放在造福一方上面,或许凭借他出色的政绩,能够早一点进入中枢,那时候自请塞外也不是不可以。
在初唐时期,国力蒸蒸日上,对外用兵,征服四夷。唐朝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杨炯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的,期望有一天能够投笔从戎,跃马扬鞭,出将入相。就是在这种梦想陪伴下,他写下了一首首边塞诗,一个从未去过边塞的人为后世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种诗风脱离了宫体诗的窠(kē)臼(jiù)拓展了诗风,像一记重拳狠狠的打在了宫体诗的脑袋上。
下面我们就欣赏下杨炯最著名的边塞诗:
从军行
唐·杨炯
烽(fēnɡ)火(hǒ)照(zhà)西(xī)京(jīnɡ),心(xīn)中(zhōnɡ)自(zì)不(bù)平(pín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