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兵马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章 要筑城2,弓取天下,五城兵马司,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然老将军和董狐狸相劝杨杞不要外出筑城,但是杨杞还是外出筑城,一来确实如杨杞所说,董狐狸所部的人马如果冬天待在关外帐篷中过冬的话,恐死伤会很惨重,对于这批人口,杨杞还是很看重的,再者杨杞当初选择封地在永平,就是为了方便对外扩张,关外的广阔土地,就是杨杞的目标,现在正好恰逢其会,正是对外扩张的好时候,还有杨杞准备效仿日本吴墨一夜成之法筑城,让敌人就是骚扰也没有办法。
对于筑城,老将军和董狐狸持反对意见,为确保此事顺利进行,杨杞要说服两人,老将军是一心为杨杞着想,董狐狸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心里也期望杨杞能够筑城,毕竟筑城是给他的部族居住,就像杨杞说的,寒冬之下,仅凭帐篷是抵挡不住严寒的,人先不说,自己部族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恐怕全要冻死,所以董狐狸还是十分纠结的。
杨杞让两人先听一下自己的计划,再发表看法,首先是筑城的位置,不宜选在里长城太远的位置,不然一但有战事难以支援,杨杞将位置选在漆河附近,一个几字形的河道位置,此地三面环水,距离长城的位置也不是太远,对于杨杞选的这个位置,两人都沉思开始琢磨,这个位置不可谓不好,如敌人来袭,另外三面有漆河环绕,只需防守一面皆可,但是同样的,如果敌人围而不攻,我军也有被困死之危,两人暂时都没有发表意见。
杨杞接着说道,他要一夜筑成一座城,准确的来说不算城,一座小堡垒,两人闻言,都有点惊讶,觉得杨杞有些自大了,要筑一座可容纳十万人的城池,非数月甚至一年之期不可得,怎可能一夜之间建成,况且筑成所需物资转运,也尚需时日,杨杞也看出两人不信,指着地图上的漆河道“二位可知这是什么”,两人不假思索的答道“漆河”,两人也是久居此地,焉能不知道漆河,只是不解其意,杨杞接着说道“我为何将筑城之地选于此,就是要用这漆河筑出一座城来”,两人被杨杞说的一头雾水,河水怎能拿来筑城,老将军上前摸杨杞额头,看看杨杞发烧没,是不是烧糊涂了,今天说的话一句比一句怪,杨杞也是被老将军的举动搞笑了,杨杞对老将军说自己没病,也知道二人不解其意,杨杞解释道“我之所以把筑城地点选在漆河附近,就是要利用漆河水利,用船只转运物资,集结船只,将大量筑城材料一同运到,迅速建造好城池,即使有人来攻,也无妨,因为城以筑好,可依城而守”,两人大呼“此举甚秒”。
两人因思维局限,没有想到用船来运送材料,如果是在南方,人们见惯了船只在江河湖海中来来往往,肯定能都想到,但是两人都是长久生活的北方,除久居海边以捕鱼为业的人们,大家平时都不怎么见到船只,运输物资也多以马车为主,所以两人一时之间,并未想起船运之事,老将军问出了自己的疑问“就算是能将众多筑城物资同时运到,也不可能旦夕之间,就将城筑了起来”,杨杞给老将军解释道“此城非彼城,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建造一个小堡垒,用于防守,然后慢慢的再往外扩建”,杨杞这么一说,来将军就明白了。
杨杞的设想是这个样子的,用船将物资运到,先从此地建造一座类似军营的堡垒,以木板为墙,后面建造好瞭望塔,箭塔等军事防御设施,如有人来攻击,可就地防御,其实也不会有敌人那么快来攻击的,但是以防万一,还是要如此,接着在木板墙外以砖石建造城墙,只是单纯的一层墙,并不能站人的那种,等整个堡垒被砖石墙围了一圈以后,再开始建造城楼,拓宽墙面,使人可以站于城墙之上,等这个完整的一圈城墙建立好以后,就不怕敌人来袭了,就可以慢慢的往外扩了,就算被包围,也可以经由水路运送物资,得以补充,听完杨杞的详细计划以后,两人也同意了杨杞的筑城计划,这些年以来,大明一直被北方蛮族压制在长城以内,从未有过对外开拓之举,如果此次杨杞此举成功,老将军等人亦能跟随杨杞名留青史,又有谁不想被世人传颂,名流后世那。
既然事已决定,一切就要都行动起来,征集船只,调配物资等等诸多事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由于一开始要建造的是一个类似军营的堡垒,所以准备派过去的第一波人是军队中的士兵,w.uknshu.也只能是军中士卒,毕竟他们还要肩负防守任务,万一遇到袭击,士兵就可以就地展开作战,等简陋的堡垒建造了好,第二波去的人就是民夫泥瓦匠等人了,因为搭建简易堡垒很快,最多也就一天的时间,可能还用不了一天,所以第二波的人也会很快就到达,之后的事就需要缓慢进行了,本来杨杞作为一个化学系的学生,弄个水泥什么的出来肯定不在话下,但是现在杨杞顾不上此事,也不像让水泥这么快就问世,物资在慢慢的准备着,杨杞则去关注另外的事情了。
之前杨杞张榜招募各类人才,其他的人才筛选的事情都交给陈安去做了,但是水利方面的人才杨杞一直没有找到,而对抗天灾的旱涝又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再说不管是规划水渠还是修建水渠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在找不到水利方面的牛人,杨杞恐怕时间真的会来不及,杨杞记着这个时期日本好像有几个不错的水利方面的人才,实在不行,杨杞就要派人去日本寻找了,谁知,就在杨杞为此事发愁的时候,有两个人找上门来,声称自己在水利方面颇有建树,或可为杨杞分忧,杨杞喜出望外,真是正瞌睡那,就有人给送枕头来了,来人一老一少,老者已六十有余,年青者也有三十,老者名为沈启,南直隶人苏州人,曾任工部主事,后告老还乡,曾听闻过杨杞之事,此次特来相助,年轻者名为潘季驯,本想上京考取功名,但其人好直言不讳,不愿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听闻燕王杨杞贤明,又恰逢杨杞第二次招考人才,所以转道而来,路遇前辈,二人结伴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