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听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四章 极品炼丹炉,神界播放器,牧童听竹,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文化历史散文精选

(一)辋川尚静(节选)

朱鸿(当代作家,陕西人)

(1)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如果一个20世纪的人,为尘世所烦而效仿王维的行为,到辋川生活,那一定荒唐,尽管辋川尚静。

(2)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我是坐着三轮车到辋川的。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

(3)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外。

(4)王维在辋川的别墅,在开始是宋之问的,这个歌功颂德的诗人,因媚阳权贵而得宠朝廷,但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唐朝赐死。王维迁往辋川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作鬼,我能猜测的只是,辋川的美一定迷惑了王维,不然,他怎么单单选择了宋之问的别墅?

(5)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根拉到峪谷,却空得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沉浸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蒙蒙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

(6)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过得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20岁左右就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他的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40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任何作法都可能是下策。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过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

(7)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楹、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色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技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

(8)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已经50岁的王维被叛军逮捕,软禁于洛阳的一个寺庙。他服药致病,装哑而活,但他终于敌不过安禄山的骄横,无奈地接受了伪职。第十位:陈胜

第一个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伟大的。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的领袖魅力和领导能力都稍显平庸,但他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带领一群好汉开创与封建时代同时开始的反封建时代,其勇气可谓当时天下第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语一出,男人的骨气,傲气,斗志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九位:关天培

一个耻辱时代留下的血色面孔,被劈去半面仍威武不屈。

助林则徐烧鸦片,表明了他的抗英救民的决心;《筹海初集》,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谋略;数次击退强大的英军舰队,反映了他出众的指挥能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浓缩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第八位:苏武

谁说中国没有鲁滨逊,我们的鲁滨逊比他们的更伟大。

苏武作为汉使,身陷绝境,宁死不屈,曾经三次自杀来应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有一次还导致脖颈重伤。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靠大雪解渴,草根充饥。他日重返长安,发须皆白,旌节已光,长安百姓无不痛哭,朝廷上下无不动容。一个战胜死亡与孤独创造人类生存史奇迹的英雄。第七位:赵云

传奇时代的传奇武将,一生没有败仗。

长板坡一役,赵子龙将武将的个人作战能力与胆量演绎到极致,怀抱婴儿,一枪一马,砍杀上将五十余员,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不要说是三国第一武将,说他是两千年来第一武将也不过分。第六位:谭嗣同

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为变法救国流血的第一人。

知识分子的血性永远藏在血管深处,也许他一生没有与人斗殴,一生没有谩骂争吵,但危机时刻只有优秀知识分子拥有唤醒沉睡群众的能力和气魄。

谭嗣同流了血,是为了更多的人避免流血,是为了加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第五位:佘老太君

杨家将的领袖人物,一个令天下男儿失色的女性。

在中华历代武将大臣之中,很少能找出一个象佘老太君这样一个让当世和后人无从非议的英雄。出色的个人魅力,连骄横的皇帝都跪倒在她杖下。

一部杨家家族史,更是一部忠良血泪史,控诉史。十二寡妇征西,空前绝后,感天动地。第四位:关羽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羽的神龛。

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世人能做到关羽成名典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千年不朽。

单刀赴会,是对东吴整个国家的侮辱和一个割据时代的嘲讽。万人敌的战斗力,惊人的自信,完美的谋略,超凡的胆量,一个人就可以践踏一个国家机器。在东吴百官和伏兵的注目下,关羽用一个轻蔑的回眸就让一个精英集团抬不起头来。第三位:鲁迅

他是一个勇敢的叛徒,背叛了把自己养大的封建家族,背叛了他的家族赖以兴旺的思想基础,背叛了两千年来的价值观,背叛了他所处的时代。

只有鲁迅在受苦。

不管自己对过去怀有多少感情,他都毫不留情的反戈一击,不流一滴眼泪。与天下文人墨客论战,与强权政府抗争,稍一妥协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可是他没有!

一个悄悄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的少年,一个脱颖而出应对老师提问的才子,忽然间丢掉他20多年来所学的文言文学,用并不擅长的白话文开创新时代,这放弃和背叛的痛苦很少能有人体会出来。上海三十万人为之送行,比任何政治性的推崇更有说服力。

只有鲁迅在受苦。第二位:程婴

公孙杵臼问:生存和死亡哪个更难?

程婴说:生存难。

于是,程婴接过赵朔的遗孤,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官兵杀害,忍受着世人的唾弃,终于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

这已经不是赵家的孤儿,在西欧,人们习惯性的把那婴儿称为“中国孤儿”。

韧,一个足以让外国人学数千年也未必能学好的字眼,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中的瑰宝。

想知道中国人有多可笑,请看阿Q正传;想知道中国人有多伟大,请看中国孤儿。

第一位:荆轲

那不是属于他的时代,他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为政治去送死,他为自己去永生。

在那个什么都可以用暴政和战火毁灭的时代,只有精神是无法毁灭的。

他身上背负了很多人用生命换成的托付,他习文练武半生只是为了一场伟大的死亡。

他的目标是摧毁,但他却创建了一个永远都不会磨灭的神话。

谢灵运——乱世中的孤独王者

步非烟

(这本来是应《竞报》之约,给他们的历史版写的一个专栏随笔系列,这是第一篇,以后博客将和报纸同步更新,大概一周一篇。博客的内容会稍微多于报纸一些)

他生长在“百年望族”的谢氏门第,由于其祖父谢玄的功业,少年便承袭了康乐公爵,真可谓“年方二十已重封”,贵极一时。

这个素重文学的第一等世家,不仅给了他煊赫的身份,也给了他文学艺术的丰厚土壤。书载谢灵运“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一时身名俱泰,可谓少年得志。魏晋时代,名士辈出,纷纷放浪形骸,啸聚山林。而真的有足够的资本与才情,笑傲王侯的却不多,谢灵运是其中之一。

他品评人物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他独占一斗,而后天下人共分一斗。今天或有人追究这等分法的公正,但在那个时代,这个评价本身就是名士风流的最好注脚。

谢灵运是一个佛学家,政治家,书法家[1],但我更宁愿相信,他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诗人,才会对文坛有着有如此风流自赏的评价。这是再高明的学者都无法做到的鲜活。

宗白桦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是的,在那个独一无二的时代,王谢大族们以他们的鼎盛的风流——敢与帝王共天下的政治地位,敌国的经济实力,超脱种种限制,而进入到一个纯任才情的时代,建立起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帝国。

而谢灵运,这个资质与门第冠绝当世的谢氏子弟,正是这个精神帝国的继承者。他理所应当依恃超迈的艺术才情,雄踞时代之上,成就一种自由飘逸的人生,成为这个艺术国度的骄傲王者。

然而,谢灵运的愿望不仅止于此。

世族风流赋予了谢灵运才华与名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压力,让谢灵运不能如陶渊明一样最终体会到“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而回归田园的慰籍,而还要在他所深恶痛绝的政坛上带着日益渺茫的希望和始终不曾泯灭的自信与骄傲苦苦挣扎。

(或许,中国每一个诗人都有着政治梦想,却不曾认真的思索过,司文学的神祗在给你超脱凡尘的艺术才华时,同时也关闭了你通往王侯将相的途径。他要你用全部的精力,却为他创作出灿烂的诗篇。一旦选择了位高权重的官场生涯,那么你只能交还彩笔,留下一份江郎才尽的叹惋。诗人,或许已注定了,要在这个浑浊的世间孤独的行吟。然而并非每个诗人都甘愿如此。)

《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常携众游山玩水,“常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当地太守以为是山贼来犯,惊惶失措。

我宁愿相信,这些盛大的举动并非林下喝道的粗俗,谢灵运只是向世俗统治者宣誓:在那个虽然即将没落但流风仍存于人心的精神高贵王国中,自己仍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然而,文化对于政权的抗争终究是软弱的,若统治者被激怒,用粗暴的手段打破游戏规则,文化的优势将变的脆弱如纸,连谢灵运本身的生命都得不到保证。谢灵运也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于是他感到恢复谢氏风流已随着贵族时代的远去变的渺茫难及,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冲突,在这种无以言说的痛苦中,他选择的不是仅仅一向标榜的隐逸,而还是一种放浪的发泄:

“(灵运)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剀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南史·谢灵运传》)

一个著有《辨宗论》的佛学家,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以传承世族风流为己任的精神领袖,现在竟至于如此一丝不挂地放浪自我。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反抗,也是为人生理想不得实现的自我堕落。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哲人不存”(《山居赋》)的时代,天才似乎也只有自我堕落才能减轻自我的痛苦。

痛苦的终结莫过于死亡。而从容是魏晋名士面对生死时应有的要求。

嵇康临刑不惊,唯叹《广零散》之绝响,成为当时名士处理生死的典范,谢氏人物的最杰出者,也是谢灵运一心追慕的先祖谢安也是此中的佼佼者:

谢安盘桓东山时,与诸公泛舟海上。一时风起浪涌,诸人颜色大变,急于回航。唯有谢安神情自若,吟啸不言。船夫见谢安气定神闲,于是继续航行。不久风浪更急,诸人已坐立不安,喧闹不止,谢安才徐徐言道:“如此,将无归!”众人常松一口气,调船而归。自此,众人以为谢安的雅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灵运自己也是追慕这种境界的,但是当他真的面对生死时,却无法安然作洛生咏。

在刘宋时代,社会动荡不定,世族们的生命已经没有了东晋时代世族政治作为制度保障,而世族的声望地位仍长期存在,朝中当道的“小人”乃至九五之尊的帝王都要在他们面前感到文化压力,这就尤其给既是一等高门又才情绝代的谢灵运招来了嫉妒和攻讦。让他觉得在乱世里一不小心就会招至中伤诽谤,乃至生命受到威胁。

在《初发石首城》中他沉重地写道:“白圭尚可磨,斯言易为淄。虽抱中孚爻,犹劳见锦诗。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可叹曾经在异族兵临城下、政敌斧钺加身之时镇定自若的谢氏风度,到了谢灵运的时代,却在世俗长期浸染的隐痛磨折中显得无奈而软弱。

当谢灵运最终走入了现实社会为他设置的陷阱,走入了死亡的深渊。他的表现更让人叹息:

司徒遣随州从事收羁灵运,灵运作出“大逆不道”的诗句:“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而后,他更不顾后果,兴兵反抗。这是无异于以卵击石的冒险。灵运被擒,徙付广州时,又私下谋划半路劫狱,事败,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

几乎让人难以相信,一向以文才风流,以精神的高贵反抗世俗的谢灵运最后竟然是用武力作出了最后一击,然而这一击又显得是多么的无力甚至可笑。

也许,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构筑领导的山水澄鲜精神王国,在铁马金戈护卫下的世俗王国面前是多么脆弱,不是不知道一旦这个骄傲君主走到世俗世界中来又有多么无助,但是他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

临刑前,他将自己的一蓬美髯剪下,赠给佛寺,作为维摩诘佛像的胡须。然后写下“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的绝命辞,憾然辞世。

“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这是谢灵运的怅恨,也是那个远去的风流时代最后的挽歌。

注:《南史》:“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走近沧浪亭

魏泉琪

好多年前我去北京参加一个笔会,会后游览了几个景点,其中之一是陶然亭公园,它有个园中园叫华夏名亭园,精致玲珑,气韵万千。游一园而目击许多名亭,真如刘勰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而沧浪亭亦与之俱。印象中它僻处于园的东北隅,亭上刻有清代著名经学家俞樾手书的亭额和楹联,系一九八六年仿建。当时我记有小诗曰:

沧浪清清可濯缨,远山近水总关情。

清风明月本无价,最忆当年苏舜钦。

今年五一节期间,终于发愿去苏州一游,沧浪亭自然是旅吴的题中应有之义。据史料记载,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典园林,原为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一说是钱氏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庆历四年(一○四四年)诗人苏舜钦贬谪后卜居苏州,很喜欢盘门附近的景色,见钱氏池馆遗址高爽虚僻,野水潆洄,遂以四万钱买下,在临水处建亭,名曰「沧浪」。沧浪即汉水。《楚辞渔父》载: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脸色憔悴,沧浪渔父是个隐士,见此就唱了一首《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示超脱世俗名利的清高意趣。苏舜钦取亭名「沧浪」并自号沧浪翁,是要表明「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的违世抗俗之心。苏舜钦建园后寄书给好友欧阳修,欧阳即报以《沧浪亭》长诗,其中有句云:「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经过大文豪欧阳修的题咏,加上它自身独特的建筑美和清幽古朴的风格,从此沧浪亭大名张扬,成为苏州一代名园。

那天我们从旅邸出来,搭公交车在人民路下车,走不几步,路的东侧耸立著标有「沧浪胜迹」的牌坊,沿著牌坊进去,一边是后池,一边是小路,池水清碧可鉴,路边有小摊兜卖杂物吃食。约二百米,靠右便是一座平桥,桥梁阔长,可坐可憩,过桥直达园门,有老树横斜俯向水面,爽风徐度,肌骨皆凉。入园后,迎面便是高阜丛标,修竹摇翠,古木参天,绿荫沛然,极富山林野趣。

园中第一厅是碑记厅。抱厦三间,厅东西两壁记的是苏舜钦和清人宋荦、梁章钜、张树声等人的《沧浪亭记》和《重修沧浪亭记》,以及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石刻。由碑记厅东行,沿河复廊旁有一座四面厅,名「面水轩」,其轩东西两面临水,园外之水,轩前潆洄。面水轩绿树环合,四面落地长窗为墙,檐廊四周,是一处幽静的观景赏鱼处,即钓鱼台。从面水轩至钓鱼台的沿河,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复廊,是园中独特的建筑。复廊一面临水,一面傍山,廊隔以花墙,把园景分隔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真是匠心独运,异想天开。这样,通过漏窗,使水面、池岸、长廊、假山相互衬托,游人两面可游可行可观。沧浪亭的漏窗,据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独树一帜的,图案花纹设计精巧,无一雷同。而复廊又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融园内园外为一体,成为园林中借景的佳例。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苏州沧浪亭》中说:「园外一笔,妙手得之,对此之运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沧浪亭内山外水,山是园中主景,布局以假山为中心。山上石径盘曲,四面林木葱郁,有真山野林之趣。假山东首最高处,耸立一方形石亭,这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亭高踞山巅,飞檐临空。檐口琵琶形斗拱,石刻四柱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木图案、歇山卷顶棚,翼角上塑有松鼠、蝙蝠、蟠桃、葡萄等装饰,结构古朴大方。

山亭之南,是全园主体建筑明道堂,以前曾是讲学之所。明道堂内有小轩曰「瑶华境界」。这里是园主会客室,我和妻在红木太师椅上小憩一会,也算是苏诗人千年后的两位不速之客罢。小轩南有丛竹掩映,北与明道堂相对,中间形成一个爽朗清静的小院,颇似仙苑幻境。明道堂之西,隔墙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祠内东、西、北三面壁上嵌有五百九十四幅历史人物石刻像,他们上至春秋吴国,下至清代中叶,为两千四百多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

名贤祠南有「印心石屋」。上筑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楼则西南诸峰尽收眼底,由漏窗中回望山巅沧浪亭,恍如置身于深山丛林之中,建筑之妙,穷极神工。看山楼北有屋三楹曰「翠玲珑」。其得名于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小馆前后竹柏交翠,万竿摇碧,清风送凉。室内竹椅均刻竹节图案,古媚可爱。我和妻在此又小憩片刻,偷享瞬间清福,流翠入馆,人面俱绿,爽然怡然。

名贤祠以北,有「清香馆」,阔五楹,为园中大型建筑。庭院作半圆形状,老桂数本,已是百年前物,古朴苍劲,秀枝挺发。此外,翠玲珑西北有一半亭,号「仰止亭」,亭壁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画像石刻。沧浪亭东、西两边长廊中,还有两座御碑亭,嵌有康熙及其乃孙乾隆的御笔石刻。

欧阳修在《沧浪亭》诗的结尾中说:「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我想,佳句自应人间传,但我辈芸芸俗客,也该偶有闲情游名园,不然,辜负胜景,岂不可惜!

文学与名胜

魏泉琪

方圆九万里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大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考其名胜之历久而弥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以人著,景以文传。名人大笔一挥,诗文与景点共同留名千古,这便是「名人效应」,可见「江山也要文人捧」。

安徽泾县城西南的桃花潭原来名不见经传,当年李白应泾川豪士汪伦的邀请,漫游此间。汪的信中说,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好酒使李白欣然前往,至则不见桃花,更无酒店。便问汪伦,汪笑答道:「十里桃花者是说十里外有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指潭西有万姓酒。」李白听了抚掌大笑,为答谢汪伦的一片盛情款待,后来李诗人挥笔写下了《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此,桃花潭声名大噪,闻名海内。

黄鹤楼在武汉蛇山黄鹤矶头。此楼轩昂宏伟,造型神奇,日久便衍生出许多神话传说。影响深广的是章民卖酒。传说有一道士常来章家酌饮,章家从不收酒资。一日,道士临走用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试之果然。十年后,道士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章民为此建黄鹤楼。唐人崔颢到此,用前述故事题诗壁上,李白见了敛手不敢复作,叹道:「崔颢有诗在上头。」崔颢那首「昔人已骑黄鹤去」的七律名重千古,而黄鹤楼经崔颢一题也更大名张扬,成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浙江绍兴延安路洋河弄三号的沈园,十六七年前我初访沈园,地仅数亩之广,园中不过小池、石桥、假山、水井等物而已。但游履至此,八百年前陆(游)唐(琬)的那段哀艳悱恻的婚姻悲剧,不由从心底油然而起;面对物是人非、旧欢难续的情景,放翁的那阕千古绝唱《钗头凤》便像电视屏幕一样展开: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后来唐琬在沈园壁上看到这首词,也用同调和了一首。放翁的词和陆、唐的凄艳悲剧使沈园名声大振,到了绍兴而不去沈园者未之有也。

像这类景点以名人的诗文而名闻遐迩的是很多很多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按:范未到过岳阳楼,因非题中应有之义,故不予展开)等等,对滕王阁、醉翁亭、黄岗赤壁和岳阳楼等名胜,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渲染作用。人文和景观嫁接在一起,为名胜古迹增添了璀璨与绚丽!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样为六朝古都的那条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等高张艳帜的小河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名声日趋没落的秦淮河又身价百倍。

这样说来,旅游文学竟是山水景观的「美容师」了。

魅力柳州

张庆和

一川秀水,浩浩汤汤。来到这里倏地张开两臂,把一座城市揽进了怀里。这水便取名柳江,这城就是柳州。

柳州山奇水隽,地净天蓝。古老的故事和现代的文明相辉映,魅力之光照亮了万千游人的心境。照亮我的——是柳侯祠那被世代祭祀、参谒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精神之光。

柳州四日,我曾两度走进柳侯祠,只为寻觅那光之源,只为朝那光源之体——柳宗元的“封土”再深深地鞠上一躬,以慰我景仰已久的向往之愿。

初闻柳宗元是缘于那首尽人皆知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时尚年幼,也不懂诗,隐隐约约感知的,是大雪天里有一个不怕寒冷、专心致志正在钓鱼的长者,他很可爱,也很可敬。

揣着沉甸甸的诗意,十五年前我曾有幸造访过湖南永州的浯溪碑林。那是柳宗元的第一次贬谪之地,在那里他度过了十年的孤寒岁月,《江雪》就是在那样一种不幸和百受磨难的境遇下孕育而生的。碑林半日,我仰望了柳宗元雕像,也目睹了他留在石碑上的铭文,但心里却始终有一种没能触摸到他精神根部的遗憾。

感谢柳侯祠那拂去尘埃的史页,他让我走近了那个被世代怀念和景仰着的柳宗元,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他的脉搏……他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我望见了他精神的高度——“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积极向上的用世之道;我觅到了他精神的根部——为国家忧,为百姓虑,博大而善良的诗人兼思想家的政治情怀。

柳宗元是四十七岁时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之所以景仰他,参谒他,除了其散文诗歌的巨大成就之外,与其勤政、清廉、爱民的人生观以及在柳州刺史任上的积极作为是不可分的。

彼时,柳宗元虽属贬官,可他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谨。还在赴任的路上,他就蓄结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美好心愿。到任不久,经过了一番认真“调查研究”之后,就开始了他兴利除弊的施政措施:兴教育,却巫术,打井栽柳,植柑种花,制定新政,解放奴婢……一项项利好新政不断出台,大受当地百姓欢迎。短短几年时间,使人民富裕,社会安定。正如柳侯祠碑文所铭:“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直至众百姓因为感谢和敬重柳宗元,怕执行不好新政惹柳侯生气,而自觉相互提醒:“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

有什么能比人民的热爱和拥戴更伟大呢。柳宗元拥有了,所以他的诗文和政绩才一起成为了一种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和珍贵遗存,被世代念念不忘。

柳宗元悯民、爱民,也是有不少传说和记载的。他主张“吏为民役”,说当官的要为老百姓办事,要做人民的仆役。《柳州罗池庙碑》就这样说:“相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柳宗元在他的《柳州峒氓》一诗中,面对着当地的贫穷落后状况,也表达了他同情劳动人民,“欲投章甫作文身”,要与贫苦人民一道努力,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为此,柳宗元和当地人民曾一起栽柳,一起植柑,还去偏僻地方调查民俗风情,和少数民族群众交谈,听不懂他们的话,就找人翻译……

读史书的记载,听古老的故事,古往今来的所有好官们几乎都是同时操守了勤政、清廉、爱民这一要义的,柳宗元无疑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从人生观念上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富”;从他的行为上世代都有传述,说他一身清贫,死后连下葬的花费都是朋友和亲友凑集的。

伟大来自平凡,伟大也来自平易。是平凡和平易造就了伟大的柳宗元。所以,当他的棺木运回永济老家时,柳州人民都争相为他抬棺相送,尔后又为他建造“罗池”,以资世代纪念。

一个把人民装在心里的人,人民把他举到了高处;一个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历史珍存了他的墨迹。假如柳宗元也是一个贪得无厌、有恃无恐,不通民情、无所事事、刚愎自用、仗势欺民的贪官、混官、行施苛政的恶官,他在人民的记忆中还能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吗?

然而,柳宗元毕竟是柳宗元,他有教养,怀志向,一生积极用世。柳州,也便在有意无意间造就了一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柳侯祠,无疑成了一条激励人们奋勉向上的文化根脉;柳州——这座千年古城也因他而平添了几分诱人的魅力。

烟花扬州别样风情

锵锵一人

或许是中华历史过于厚重的缘故,中国的城市大多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叩开一扇历史的边门,迎接你的就是讲不完的金戈铁马,帝王将相。

扬州是一个另类。扬州人朱自清说:"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女人一多,城市便少了纷扰,没那么多的王侯兵家故事,显得阴柔、平和,也细腻许多。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扬州:她是从未定都的"边野"之城;她是京杭运河的重要节点;她是漕运盐政的战略要地;她是商帮经营的商业中心;她是风雅淮扬的烟花之处;她是琴棋诗书的雅致之地;她是才子佳人的风月之地;她是秦淮留香的香艳之地;她是孕育名菜的美食天堂……

扬州就是这样一个多面的城市。她孕育了盐商、漕运商道,也孕育了"八怪"的风雅传奇;她是李白"烟花三月"向往的城市,也拥有杜牧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当空"的良辰美景;她是包容天下、九省通衢的商业名城,也是鲜明淮扬文化的中心……发现扬州,您会有太多的意外。当你把她当作一个商业重镇,她会妩媚地向您展示她风雅入骨的文化底蕴;当你把她当作一个诗书胜地,她又会带点狡黠地表达在商言商的商业精明和曾富甲天下的气度魄力。这种总给人意外的发现就像一次次的艳遇,当你觉得已经了解了扬州,又不断地会有新的扬州形象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惊喜不已。

扬州真是一个适合艳遇的城市。无论是瘦西湖边的杨柳依依,还是东圈门里的老巷悠悠,都营造了一个完美的艳遇环境。一个转身,您就可能遇到唐诗里咏叹的名桥;一个抬头,明清的盐商宅第赫然在目;坐下来,一壶老酒,半盘干丝,和"八怪"论书画,与秦观谈风月,追忆《广陵散》的风流--扬州的深处,有着浓浓的雅士风尚。谁能说这种多彩的体验不是一种艳遇,谁又能说艳遇一定要是香艳的呢?扬州无处没有惊艳的"艳遇"发生。

于是,一个古代商道、诗书风雅和淮扬文化交融的扬州形象开始清晰起来。她是风华绝代、知书达理、精明持家的大家闺秀;也是小家碧玉、紧锁深闺、思春恋俗的江南美人儿。只需一个短暂的惊鸿一瞥,你就被她融化了!

梦里骑鹤下扬州

流水成溪

血液里流一种温柔,情怀里有二分轻愁,笑靥里含三春秀色,回眸里蕴四季风流----我可以这样感受江南,如同我笔下婉约的唐诗情人,她行走在灯下纸上,水袖宽袍间散发着馥郁墨香。但我怎样去形容我的扬州?它的烟花三月,它的二十四桥,它那美丽略带苍凉的传说,总在魂梦依稀的彼处一次次的诱惑着我,又一次次地让我无言以对。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我想起了这支歌,却忧伤得哼不成调子。金风细雨的江南,镜花水月的扬州啊,原来我竟是那么的想它,念它,以至骨子里都生成一朵扬花的妩媚来!

千里遥迢向扬州而去,乘船你一定嫌慢,火车又太喧嚣,乘飞机又怕打破了那份静谧,还是骑鹤吧!只要你的笛声依然激越,你的心情依然古典,那羽等你的白鹤便会依然振翅,载你飞流直下。最好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出发,时逢六月初六,正是云淡风清,友人为你斟一触浊酒,知己为你披上一袭白衣,你囊中有剑,心中有伤,为了寻找那位居住在江南水乡,荡漾在扬州柳巷的布衣女子,开始了你的心之旅程!

恍惚间,两山猿啼,一声鹤唳,依稀可辩杨柳岸凄迷如此,有好风似水摇曳一天幽蓝月色,有纱灯笼罩红墙中绿瓦飞檐,这就是我的扬州?我是谁?谁是她?我在这里极目一派水色苍茫,我的布衣她在那里?我是一位远游客,暂借此地寻欢,温温柔柔的一座城啊,为何没有那一声呼唤,震醒我的怅然?

热带气候的阳光换做了一片迷蒙的雨丝,这样的湿润仿佛随手可摘下一片温热的云朵,啊,一抬头,雨霏霏哭在我睫毛上,水榭回廊的树叶青葱,酒旗招展的草庐窗前杜鹃凄红,手搭凉棚,可见到古典真的很近,现代真的很远。有崔灏愁于烟波江上,有杜牧醉倒在秦淮酒家,有东坡把酒静观山间流岚,只是,哪一处曾隐藏着你的故事?

这就是扬州瘦西湖:三分酒意,七分乱情,一抹唐人艳词般的恣淫。瘦西湖的美,艳,清欢或者寡爱都是那么让人揪心,仿佛我身上有一处你咬出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疼着!这里的水好比上好的丝绸锦缎,这里的树便是锈在上面的一道道笑容,绽放在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气息里,沾衣不湿,扑面不寒,宛如处子体香。

岸畔有草饶湖而居,它在日日用湖水酿诗吗?几只紫燕斜过湖面,它是谁不尽兴的残笔?甚至看不见它的倒影,听不见它的水声,岸缥缈而野渡无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典故现在泊在何处呢?提起瘦西湖,自然会想起名闻遐迩的画舫来,每每是在柳荫畔红桥下,几条画舫临波荡漾,船上还坐着美人,手弄琴弦,目送斜阳,她们明眸流转顾盼生辉,不禁让你浮想连篇。有道是“画舫垂扬外,歌儿皓齿来”。船,无疑是扬州最为风月的场所,而扬州船娘,西湖舞姬,秦淮歌女,这些江南曾经的美艳故事,是怎样与水结为姻缘?风流千古。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没看见桥这般古老而美,老的不得舟楫,美得不忍践足。每一步,每一眼都仿佛看醒了两边平仄分明的膑文骊句,泛绿的摩崖石刻,雕栏石拄隔世数说着沧海桑田,怎能不让人掀起怀古之幽情?而来自民间的传奇风景猛地一跃就在膝前,不想听都不行。其实二十四桥只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里在明月之夜,有二十四位仙女在这桥上吹箫演奏,歌舞欢唱而得名。

绿菱红莲画舸浮,使君那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夜,换得西湖十顷秋。唐代诗人杜牧这首《寄韩倬判官》已经和扬州名垂青史了,这些和那些散落在山光水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亮点,不必垂钓,不必打捞,俯仰之间,便拥了满心满怀!

扬州除了别具一格的江南风情,更是一个另人乐不思蜀的地方,或称烟粉地,或叫销金窟。有我这样寻找纯粹浪漫的人,也有寻花问柳客,他们腰缠万贯,鲜衣华服,曾经给扬州带来多少另类的繁荣,那时候扬州莺歌雁舞,纸醉金迷,绝对是一个大大有名气的城市,我去过绍兴,去过渭水,去过杭城,惟独路过扬州而无缘一窥全貌。我的扬州,只在古人的笔墨中,在我流浪的梦里,在我无边的想象间,对扬州的感觉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情有独钟,与其说我写的这篇文章是抒发对一个地方的感念,还不如说我是我在想念一个人,一个喜欢穿"江南布衣"服饰的女孩,一个生活在传说里的情人,扬州因她而让我牵挂,她因扬州而让我向往!

转瞬就要道别,这时候我有一盏灯,不让它燃。这时候我有一扇窗,不让它开。这时候我只剪一轮明月成舟,再折我弹古筝的手为你制一柄桂桨,你就这么划进我的心海。想去追你到历史的诗词韵律中去,那儿有杏花巷,乌蓬船,蚂蚱舟,小桥流水,宫妆仕女......想去做一回柳咏笔下悱恻的箫,让你婉转出寸断的柔肠,而怎么忍心你在我唇边,就这么哭成地老天荒。在天涯看见了你的单薄,就想送去一件风衣,怎忍心你的楚楚风姿,就这么舞成扬花如雪!

临行前我要将你托付给夕阳和晨曦照料,好天气里别要忘记穿一袭蜡染长裙招摇,你挽长发成髻,斜簪一支金步摇,美给谁看?扬州的你是一朵含羞的玳玳花啊,只在我的梦乡里缤纷得栩栩如生,扬州的时光是一组曼妙的编钟啊,让你无我时,也会随风而鸣!

烟雨古隆中

李御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

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

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在未出茅庐之时,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隆中二十亩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长啸,他在棋盘石前与忘年交黄承彦对弈,他在观星台细察日月星辰的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风云际会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介绍了他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岁出山的前年,一直隐居隆中,这年间,凭藉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

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史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中受到启发的。

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智慧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黎民百姓。

诸葛亮在隆中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来草庐做客或路过之人都可以一饱口福,但西瓜子必须留下来。他曾亲书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瓜子是以备来年再种和送予乡邻。直至现在,卧龙镇一带的西瓜一直俏销,可能也与先贤遗风有关。还有,乡邻如见诸葛亮出门时,毛驴后面挂着伞,知道今天必定有雨。智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间。

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

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宅门之庄家四奶奶

赢赢

归家异途1战火年代

好一多

月下剑歌

不动枫01

斗罗大陆之翻天复地

次狼

校园风流龙帝

蜀龙126

从零开始做大帝

熊猫不会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