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舍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升华,我到梁山立庙堂,张舍夜,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秋收过后,一切准备就绪,学堂开课。
当初参加报名的家长趋之若鹜,经过多次商定,招收了一百二十多名八岁到十四岁的孩童,至于十四岁以上的,允许在学堂外旁听。
从本乡请了两个落魄书生,每人每月五贯薪水,外加五斗粟米。
请了家中的护院兼职教授武术,按照西门卿的要求,每天都有一个时辰的站姿、跑步训练。还有半个时辰的基础武术课。这样,半天时间就打发了。
下午则是文化课,主要是《百家姓》《百家诗》。
西门卿终于明白为何文化在这个时代是有钱人的专属了:薄薄十多页一本《百家姓》居然要一贯六百文。
一贯六百文钱,是一个精壮劳力,不吃不喝一个月才能攒出来的。
学堂购置了《百家姓》《百家诗》各一百本,就将剩下的钱基本花光了。
纸,在这个时候,是比粮食贵得多的奢侈品。
更不要说笔墨砚。
好在西门卿和宿老们达成共识:先让学生们识点字,懂点做人的道理。培养向学的氛围,然后再考虑其他的。若有特聪明的好苗子,自然也可以集资供养……方法多的是!
这么一来,事情也就简单了:可以先用树枝木板替代笔纸。
以西门卿可以动用的资金,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人人笔墨纸砚齐全的,但考虑到这些钱不是自己亲手所赚,慷家人之慨,救他人之穷,实在不心安。
毕竟救急不救穷,这些学生如果得来太容易,会不会珍惜呢?
毕竟年龄小,见识有限,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
对于学堂里清一色的男孩,西门卿也有些微词:“这学堂里怎么没有女孩子啊?”
“女娃家家学这些干嘛?最终不还是别人家的人!”
西门卿道:“女孩懂些道理,对子孙后代的作用更大,你们想想,一个母亲识字,又知书达理,另一个呢是嘛都不懂的疙瘩蛋,这两个母亲生出来的孩子,带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据我所知,咱们这四邻八寸,大家互相联姻,亲戚关系,盘根错节。就算女孩子学了点知识,只要没嫁到外地,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几位推选出来总管学堂的宿老也都露出了沉思的神情。他们原本还以为西门卿是别有用心,这么一想,确实挺有道理的。
西门卿见几人表情慢慢肃穆起来,知道自己说到点子上了,又加了一把火道:“当然,女孩嘛,和男孩不一样,只用下午先跟着先生识识字,听一些道理。又用不了多少时间,一天,也只有半天时间而已。”
其实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低是事实,但还远远没到明清那种变态恐怖扭曲人性的地步。
尽管如此,要想和男性平起平坐,距离还是很远的。
大范围的习俗恶俗的改变,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只能一点一点,慢慢推进。
“卿哥儿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大见识!老朽白活几十几了。”
“那咱们就发动一下,让女娃们也来认认字?”
“这事好是好,就是,这学堂嘛……难不成还要再建个女学堂不成?”
西门卿道:“无需,一起学习得了。”
“这男娃女娃一起,不好吧?”
“没什么不好的。州府里面大户人家开私塾,让子女读书,男孩女孩都是一起的。”
“人家是一家人,自然没有避讳了。”
“人家是一家人,你们这些真要认真算起来,基本上也都沾亲带故吧?我就不相信,平常你家的孙女就没有和村里任何一个男孩一起玩耍过?也没有和什么表哥表弟的说过话?绝对不可能的!”
“卿哥儿说的有道理!虚头巴脑的礼节,遵守他干啥?下午就让我家孙女跟着他哥哥一起来学堂。以后,我家孙子说人,没上过学堂的,不要!”
万事开头难。
但只要有人开了头,接下来,就容易多了。
村中德高望重之辈都把孙女送进了学堂,那其他人自然纷纷效仿。
上行下效,最为简单易行。没几天时间,学堂里便多了三四十个女学生。
秋老虎走了,天高气爽,风轻云淡。
一眨眼,西门卿在乡下休养了两个多月,该回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