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君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7章 方浪!你以为你困得住本座!,我到仙界建仙山,心君君,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南荒魔天门位于南边,靠近南海之域。

魔天门位于千里山脉之中,数千年来,魔天门一直驻扎于此,此处各种魔阵林立,威力十分强,就算南荒众派合力,依旧难以攻破。

魔天门一直驻扎于此,此处稳如泰山,但也算是偏于一隅。

魔天门弟子三百万,此时正在不断通过魔门传送法阵离开这已经盘踞了数千年的地盘,他们已经准备放弃这里。

此时的沈良正腾于山脉上空,俯视而下,看着魔门弟子一批又一批的消失于法阵之中。

沈良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邪魅一笑。

地盘没了可以重新再打,但精锐必须保存下来。

只要耐心等待一个月,魔门将脱胎换骨,届时席卷仙界,指日可待。

南荒魔门距离东荒最近,在方浪现身北荒之时,沈良就料定方浪接下来肯定会拿魔天门开刀,所以特地亲自过来坐镇。

先把核心精锐送走,接下来再慢慢转移。

三百万魔门弟子,如今已转移两百万,此时的沈良并没有走,而是在等着方浪。

没过一会儿,沈良便感知到了方浪。

此时的方浪一路不断摧毁各处魔阵,极速的朝着魔门方向推进。

在魔门万里地盘,各种法阵叠加,传送阵是用不了,只能一路轰,轰到魔天门。

方浪和虞阳速度极快,一路开进。

.....

魔天门百里外,沈良双手抱前,腾于半空,眼眸直盯方浪方向。

一会儿,方浪和虞阳便出现在了沈良面前。

再次看见沈良,方浪颇为讶异,因为眼前这沈良形象气质大变,让他感觉对方再也不是以前那位阴柔的娘娘腔。

而是带有魔性的娘娘腔!

“方浪,本座等你许久!”沈良眼眸之中透着兴奋的嗜战,脸色近乎狰狞的大笑,“来吧,让本座看看你如今到底有多强!”

“如你所愿!”方浪灵力运转,既然见了面,直接开干!

方浪也十分想知道,如今的沈良到底强悍到何种地步。

二人一触即战。

虞阳则在一旁仔细看着。

若有机会,加入战局,一起拿下沈良。

战场之中,方浪手持赤霄剑,一上来就是全力,没有任何保留。

速度,开到最大!

灵力,全力运转!

法则,全部压上!

卡牌,不断击碎!

战意,提升到极致!

殊死一战,你死我活!

二人对战,强大的威能铺天盖地,周遭所有魔阵一瞬间全部尽碎。

百里外,魔门之中,尚有百万魔门弟子还未转移,但他们已经没有了机会。

强大的威能扩散,连绵的山脉不断震荡,威能覆盖数百里,所有传送大阵尽毁,十余万魔门弟子被这两股强大的威势震成重伤,还有不少魔门弟子直接当场被震死。

方浪拥有不死金身,拥有无尽之威能,

沈良同样拥有不死邪身,无尽之邪力。

而且方浪还发现,沈良所发出的威能,竟然比他还强!

方浪之所以拥有无尽威能,是因为卡牌的存在,每一张大神通卡都代表着一道雷劫圆满威能,

再加持方浪各种法则之力,所发挥出来的威力叠加起来,相当于拥有法则六层的威力。

而沈良则是法则五层,但发挥出来的威力直逼法则九层。

在对上沈良,方浪明显感觉自己实力还远远不够拿下对方。

在同样拥有不死之身的情况下,沈良实力比他强,而且强的不是一丁点。

再者以前对上天地强者,往往一张【一掌仙人卡】就立马解决。

但这仙人卡对上沈良,无效!

系统依旧提示,对方拥有的力量不属于这个世界,神卡用不了。

此时沈良一边与方浪超高速大战,一边兴奋的大笑。

“方浪,不过如此尔!”

“本座当你是有多强,原来就这点程度,是本座高估了你,看本座今日如何生擒了你!”

“别得意的太早。”方浪极速调动体内浑厚的佛力,大喝道,“大威天龙,开!”

一瞬间,方浪周身“卍”围绕全身,一道道光灿无比的金光骤现。

大威天龙,西漠佛门最顶级之佛力,可度化任何妖魔鬼怪,遇妖杀妖,魔挡诛魔!

这是方浪对付沈良的底牌。

来之前,他就已经预估过沈良的实力,一个能让虞阳差点落败的对手,其实力可想而知,非他所能敌。

之所以过来,方浪是要确认一下,到底佛法是否可以化解邪身之邪力!

他要找出对付不死邪神的方法。

要找出方法,唯有一战。

收集不死邪神的情报,在仙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担,只有他一人能办到。

也只有拥有不死金身的他白才能抵御沈良挥发不尽的威能。

此时,万字佛印不断增多,十,百,千,万!

成千上万的万字佛印不断轰向沈良,一记又一记的不断拍在他身上。

沈良身形为之一滞,速度力量明显下降,全身都受到这万字佛印的牵制。

沈良眼眸划过一抹惊讶,犹记得上次西仙域一战,方浪还根本不具有佛法之力,而如今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佛力。

佛道双修!

帝之潜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这个心愿有点难

游7

为了超级巨星

这个大叔很怪

笨蛋测试迷糊兽

星耀辉者

妖精尾巴的伙伴们

梦在笔尖

地狱归来

沙中灰

蜀将何在

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