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小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亡国皇子音渺渺 第2更,民国风月,楼小月,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二皇子殿下袁克文,他老爹在朝鲜为国争光,保住了大清的最后一条遮羞布——最后的属国朝鲜,也为朝鲜国王赢来了几年自由的时光,为表示感谢,朝鲜国王发扬传统,而且很看好袁世凯的前途,本着朝鲜女人征服男人进而征服天下的精神,送了王室的外戚美姬金氏给袁世凯。
出奇是的人人喊打的袁世凯,他的儿子出场却是一番沉默,异样的沉默,不管怎样,北京的人对这个才华不群,温柔静雅,玉树临风的袁二公子是讨厌不起来的,相反还有着一丝奇怪的怜惜,善意的称他“二皇子”,袁克文倒也旷达,总是不以为意的一笑置之,依旧寄情他最爱的戏曲、诗词、翰墨,尤其最爱唱《千忠戮·惨睹》,不经意间倒是带来了昆曲最后的一番风华。
这时欧阳予倩和朱双云也都将自己的板凳移至了陈明宇一桌前,还好楼上的桌子够大,五个人也不嫌拥挤。
见陈明宇不知道袁克文,欧阳予倩儒雅地扶了扶眼睛,说起了人物典故:“
袁克文出生前,世凯梦见朝鲜国王送来一只花豹,用锁链系着,跳跃踉跄,忽然扭断锁链,直奔内室,袁克文出生,于是袁克文又有字豹岑,抱存和寒云的别号那是老袁死后的事了。
袁克文被人称作民国“曹植”,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收藏书画、古玩,生性倜傥浪漫不羁。”欧阳予倩为人庄重儒雅,客观地介绍了一下袁克文,用词也尽量中性。
朱双云看面相就知道是个风流的名士,说话自然也不羁的很,“袁二公子的才华闻名四九城,他的风雅与恶习中,都不缺少真性情。他吃、喝、嫖、赌、抽、收藏、票戏、捧角等,旧式公子文人的癖好无一不沾;然而,他从不嫉俗愤世,总是和颜悦色,这是身份与经历磨出来的一股明净。当然最为京人传诵莫过于他的风流雅事了。
袁克文身边的妻妾前后有过一二十人,如无尘、温雪、栖琼、眉云、小桃红等等,但这批妾侍不是同时娶的,一般是此去彼来,他自己说:“或不甘居妾媵,或不甘处淡泊,或过纵而不羁,或过骄而无礼,故皆不能永以为好焉。
他曾有一妾名叫温雪,曾于离开他后谈论道:寒云酸气太重,知有笔墨而不知金玉,知有清歌而不知华筵。这个温雪原本就是袁克文在风月场所认识的,还给袁克文生过一个孩子;但是因为不喜欢王府里的气氛,最后竟然离开袁克文重张艳帜。让袁克文的爱情履历上多了几分异样的色彩。他做诗相赠“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爱情结束了,袁克文百般阻止无效,在无奈之余,又凑了大把银子相送,倒也是真性情
”
嘴里虽然说着调笑的话,但朱双云的面容还是透露出一丝惋惜。
鲁迅的评语言简意赅依旧犀利无比:“在袁家,袁克文算是一个有骨头的。不过这种人跳不出腐臭的窠臼。”
锣鼓锵锵,戏目开演。
明初,燕王朱棣(即明成祖)举兵“靖难”,攻破南京,迫使其侄建文帝让位,并大批杀戮朝臣,甚至株连十族。建文帝和大臣程济化装为僧、道,流亡湖广、云南等地,备受迫害。
《惨睹》为《千忠戮》中最有名的一折,写建文帝剃度为僧,逃窜在外,一路上看到被杀群臣,传首四方,以及被牵连的在乡臣子和宦门妇女,押解进京,种种惨状,不忍目睹,因而悲愤万分。
全出由八支曲子组成,每曲都以“阳”字结束,故又名“八阳”,长期以来,传唱不衰,所谓“家家收拾起”,即指第一支曲首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而言。
锣鼓响起,“当当,况且!”
箫声哀哀,如泣如诉,鼓板声声,慷慨悲凉。
蓝衣蓑笠建文帝神情凄凉,默然无言初登场。
陈明宇抬眼望去,只见那建文帝袁克文,体消瘦,貌清癯,玉骨横秋,若不胜衣,落拓身影,无言凄凉,立刻震寂全场。
人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何况此等才华横溢之人,比诸后世,袁克文在相貌上就高出了一大筹,即便上了妆涂了彩,仍然依稀可见那风流倜傥,淡眉静目,瘦削而文雅,神似大家心目中的建文帝。不似后世的装扮的多痴肥体胖,笑话,哪有如此心宽体胖的逃亡帝王。
“[倾怀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悲歌苍凉,袁克文缓步驱走,扯袖吟唱,踉跄前行,凄目四量,扫视全场,满场无言。
“四大皆空相。”袁克文回走,一甩衣袖,一声轻叹,似怨叹,似解脱,似自慰。张紧的气氛一收,满场舒气声。
“历尽了渺渺征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忽而立足怅惘,忽而仰首端详,跟随语声,众人面前依稀呈现徙走漫漫黄土大道,穿梭密密莽林,翻越叠叠崇山,凝视滚滚江水。身似闲云野鹤,心如槁木死灰。
配乐停,克文剖心自白。荡荡回声,余音袅袅。
哀乐再起,克文抹泪,收腹抚胸,似不能自语,身形晃动,趋步不稳,竟已无法站稳,随从(朱大荣悄悄耳语,这是辅国公溥侗,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恭亲王奕忻的孙子)抢上两步,克文微倾扶手扁担,身形颤抖似欲痛绝,抬头,起声续唱。
“好!”轰鸣四起,连陈明宇也不知这是故意排好,还是真情流露,妙然衔接天衣无缝,鲁大神微微冷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