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子胜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百零九、有教无类,欢想世界,徐公子胜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谓修士,不是平常的“人才”概念,所谓修为,是指一种自我身心所能达到的境界。修士不可能大规模培养,也没法大规模培养。
无论是昆仑修行界还是冈比斯庭的神术师体系,采用的都是重点发掘的“精英传承模式”,师父或导师要在世间寻找与重点观察很久,才能选定传人。
因为修行对天赋的要求实在太苛刻,有些人就算练一辈子也上境无望,师长投入的心血就等于白费。就算在这种精英模式下,也不能保证精心挑选的每一位传人最终都能出师。
很多高人寻找传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人才,而是为了保证后续有人。
这种在人群中寻找甄别、试探考验,然后选定传人的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比如石双成这种人,假如她有天赋必定不会被忽视;但如果距她家隔两条街的居民小区里,有一个孩子的天赋不亚于她,恐未必会得到关注……更别提毛嘟嘟这种人,原本鬼知道她是谁呀?
这还不仅是找到有天赋的人那么简单。就算某人有此天赋,人品、脾性方面也未必适合修行,甚至其本人未必想拜师修行,就算踏上修行这条路,也未必愿意付出那么多艰苦的努力、能渡过重重劫数。
洛克曾经就对华真行介绍,神术师收的学徒,最终也能成为正式神术师的,总体概率也就在十分之一左右,很多学徒一辈子也就是打杂的助手。
华真行曾做的那个梦中,哪怕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从小就接受养元术培训的人,最终能突破四级的比例也不超过千分之一。那已经等于投入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去培养了,实际情况当然不可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所以这个比例只会更低,
华真行目前当然还做不到投入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但他已尽量投入了能掌握的社会资源,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筛选,将天赋最出色的那一批人都尽可能筛选出来。
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举个例子,假如有修士想挑选传人,直接在这批人里选就可以了,这不仅免去了极大的时间、精力,还能够极大地保证成才率。
潘采不愧是大成修士,他几乎立刻就发现了华真行这种做法的最有价值之处。
但华真行搞的这套筛选机制,成本极高!比如幕后三位老人家的支持值多少钱?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简直没法计算!解放与改造社会的成本又有多高、难度有多大?目前黑荒大陆这么多国家,好像还没有谁真正成功过!
就算谈养元师培养体系本身,需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尤其在学员到了三级之后,成本便会急剧上升。就连华真行都不得不另想办法,结合磨砺神识的修炼,让这些人开始提炼纯金、炼制春容丹的基础原材料。
待到养元师突破四级之后,还想继续培养,假如按照传统的培养修士或神术师的方式,所需的各种投入又有数量级式的增长,华真行眼下正为此头疼呢……
华真行培养养元师的方法,各方面的投入巨大,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配合与摊薄。比如他借助了新联盟对非索港的解放以及彻底的社会改造过程,然后还要建立公民教育体系去推广养元术,而这一点是极难复制的。
尽管潘采的眼光毒辣,看出了华真行在做什么。但华真行投入如此大的代价、在他可控制的范围内搞出了这一套筛选模式,其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潘采还没有琢磨得太明白,倒是他身边的萧光看得更清楚。
华真行当然不是想在养元谷搞一个超级宗门。假如是那样,这些人就算对社会无害、能在山中自给自足,恐怕也没有多少益处,反而等于抽空了社会上天赋最出色的那一批人。
可惜萧光今天不在飞毯上,否则石双成转述风先生那一句“我平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黑帮”,他一定能听出弦外之音。
在萧光看来,华真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和凝聚人才。四级养元术导师就不说了,不能再以寻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哪怕就是三级养元师,至少也有元神清明的境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一般人。
三级养元师还是太少,那么二级养元师呢?这些人至少渡过了“身受劫”的考验,已能不被寻常疫病所染。他们在人均寿命如此低、各种疫病流行的几里国,又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可以更放心低任用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去!
就连萧光自己甚至都有同样的打算。他最近看中了一位名叫图良汉的当地土著,将其招收入班达市综合执法部的行动队。他也推荐图良汉参加养元术中心的培训,假如能够修炼有成,在工作中再好好培养一番,将来说不定可以接替自己现在的职位。
萧光清楚,他不可能永远担任班达市综合执法部的行动总队长,在这个职位上最多待两年半,最少恐怕只能待几个月就得被调走。
除了潘采和萧光,同行的其他人也在了解养元谷的情况,各有惊讶与感叹。待到第二日天明,刚刚吃完早饭,养元谷中已派人来此接引。
拜山当然不能自己闯空门,必须得有山中人接引。接引他们进入养元谷的是王丰收和洛克,这个规格已经相当高了!
沿着一条七尺宽的石板路走入养元谷,这条路修得非常平整,哪怕在玩电动平衡车都没问题。它并没有直接往下,而是依地势弯曲起伏……走入谷中,感觉竟像到了东国的江南。
宗门道场只要有足够的规模,通常都会有这么一条路,或通幽入微、或飘渺艰险、或堂皇大气,总之要让来到这里的人渐生慕道之心。
想当年在定风潭道场,从山门至道场的核心区域,就是一条登山险境,四处藤萝挂壁、转角飞崖入云……其实直线落差也就几百米高,却给人一种无尽悠远与神秘的感觉。
养元谷的规模气象远超当年的定风潭,但是脚下的这条路却显得朴实无华,藏神妙于平凡。穿过草坡进入葱郁丛林,水声忽隐忽现,时而与几条溪涧同行,间或有翠竹掩映,各种奇花异草纷呈,全是一派自然风光。
潘采等人差不多走了三公里,穿过了一座白石坊,前行不远眼前豁然开朗,道路尽头是一片大块条石铺就的小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七彩琉璃亭。
石双成等人在瓦歌沙漠中打造了一座琉璃亭,带到了养元谷之后,决定放在这里成为一处景观。杨老头感觉很喜欢,还出手又重新祭炼了一番,防止它被磕碰损坏。
假如站在琉璃亭中,迎面山坡上就是那片古典宅院式的建筑,大门上挂着“世界养元师总部”的门匾,门侧还有一块“国际养元师协会”的牌子,它是养元谷的办公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