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北方战争(二十四),国势,月影梧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美军逐次征兵西欧大6以后。(网)德军总参谋部和决策机构已经意识到,战争如果再拖延两年,德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甚至于,再拖延18个月都难以接受,因为德国重点战略物资的储备和生产维持能力只有9-12个月,即便经过强化,也难以过15个月。
鲁登道夫已经提出了总体战观念,总参谋部也切实按照这个观念精心评估,在模型选择上,还尽可能地放大了有利因素,修正了不利因素,但报告结果也是触目惊心――继续维持目前的战局,在没有新生突变的情况下,德国将于年下半年濒临全面失败,在这个之前,德国的主要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会面临失败。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引入新的、带有重大意义的变量,总参谋部列举了3个可能性因素。
第一,德国海军在决定性会战中打垮英国舰队。依水面舰队和潜艇部队掌握北海、北大西洋制海权,恢复自身经济活力,抑制美国向西欧大6运输物资。如果能够实现,战争胜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85以上,但实现指数只有5;
第二,德国6军在决定性会战中打垮联军,占领巴黎,掌握对联军的军力对比优势,特别是要极大地消灭美**队,在美国引起反战情绪,或者希望墨西哥能够拖住美国人的身体。如果能够实现,战争胜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75以上,但实现指数不到15;
第三,德国6军在决定性会战中防御住敌人的全面进攻,能够控制兴登堡防线并巩固,同时获得从俄罗斯方向过来的战略物资补给,将战争进一步长期化,战争胜利的概率可以提高到,但实现指数只有35。
如果上述三个可能性因素都不能实现,则德国将只能维持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结局。
1和威廉二世商议后认为,总参谋部的结论大体是可以信赖的,其中,第三个选择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即便费劲做到第三层,战争依然是五五开的胜负,没有意义――德国要的是胜利,哪怕体面的和平也好。
可惜。在彼此都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下,不死不休已经成为常态思维,英法美必以德国全面投降为最终目的,而德国也必然以保持现有战争权益为出点,这是根本就不能调和的。\
剩下的只能在前面两个方案当中做出选择,可问题在于,无论哪个方案都不是轻而易举。从实力对比上来说,经过2次日德兰海战,德国海军的实力比起历史上同期要下降一些,但英国人削弱得更厉害,对比上反而有利。但即便如此,威廉二世仍然认为出海作战是没有前途的,只能葬送德国的大洋舰队,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德国6军。
在西线撤军以后,特别是经过1917下半年和1918上半年的整顿恢复之后,实力恢复到了197个6军师的建制,与之对垒的,则是联军的238个师。但是,德国197个6军师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基本齐装满员的――但大都补充了新兵。战斗力不强;有三分之一是补充了一部分新兵,战斗力基本持平,但编制通常在-之间;还有三分之一是来不及补充的部队,战斗力略强,但官兵经过打击,士气和精神尚未恢复,编制通常在-之间,至于编制以下的部队,基本就是需要重建了。
反观联军,238个师中,英国人只有余个,编制基本完整,战斗力逊色于德国人,法国人有多个,战斗力逊色于德国,编制水平比德国略强,但问题在于美国人,编制基本是满员的,战斗力虽然赶不上德国人,但大大强于英国人,接近于法国水平。而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美国人高出所有国家一大截。
因此,尽管在纸面上德国与联军的战力差距只有15左右,实际差距却在以上,更可怕的是,这种差距还在逐渐拉开。
原本东线战事结束之后,1还能指望奥匈的帮忙,但由于意大利得到了美国物资的强化,奥匈部队只能应付意大利人的挑战。而且,奥匈部队的装备水平与意大利之间的差距比德国与联军之间的差距更大。1不是不想给奥地利人物资和装备,而是实在连自身都供应不足,哪里去找多余的呢?况且,从性价比上来说,同样的装备,在德军身上能够获得比奥匈近乎2-3倍的交换比,在供应量确定的前提下,给奥地利人多一份,则意味着同盟国的力量削弱一份。
在战场态势上,德国西线原本有3个突出部,一个是马恩河突出部,重点威胁巴黎;一个是亚眠突出部,重点威胁西欧海岸线,原本是打算钳形合围法国人的,后来变成狙击美国人的桥头堡;一个圣米耶尔突出部,这个突出部还是凡尔登战役的杰作,用来保护梅斯和布里埃铁矿的关键性中心。
在亚眠被占领后,马恩河突出部和圣米耶尔突出部便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