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泥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5章 不徇私情,三国幼麟传,山药泥饭,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汉军曾因为缺乏得力的攻城器械,面对这吴军的大本营只能徒呼奈何时。姜维当时便想到了马钧。
马钧在原本的历史上改良了石车,改良了诸葛亮的连弩,终与诸葛亮一齐留下“当世巧思”的名声。
姜维早就想把马钧介绍给诸葛亮了,此前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但如今却是有了。
原来他回家的第一日,就已经现母亲房中的织机早已不是最初笨重的那一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架体型更小,造型更为精致的小型织机。
他曾细细观摩,后来也同马钧做过仔细交流。
据马钧介绍,先秦以前,华夏子民在生产中逐步明了简单的织绫机,织女用脚踏蹑控制繁复的织造进度。
原始的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蹑(蹑既是踏具),按照当时操作工艺之繁复,织一匹花绫需耗时两个月左右。
后汉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民间对精美丝绸的需求激增,直接引起对古老织机的改良。
这种织绫机经过多次简化,已然可以做到用五十蹑控制五十根经线,用六十蹑控制六十根经线,其效率相较于传统的织机已经有了近倍的提升。
但在马钧看来,这种简化后的织绫机依旧过于笨拙,而且十分难以上手。
他半是出于报答姜家恩情,半是出于自身兴趣,又兼五经博士一职的职事相当清闲,于是一有时间便深入到锦官工坊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认真的观察,正好家中也有一台完整的织机供他拆解研究。
他这兴趣一来,便一不可收拾。
堪堪花了三个月时间,马钧终于将织绫机的结构一再简化,三易其稿之后,最终将之改良到了极致。
他的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蹑(踏具),改造了桄动组建(开口件),将原来的五十蹑、六十蹑统统改成十二蹑,但依旧可以织造出五十根经线、六十根经线的老机器才能织造出的奇特花纹。
经过他如此一番改进,新式织绫机不仅更加小巧精致,而且更为简单实用。
便说姜母,此前他如论如何都学不会操作旧式的织机,但只一个月功夫,就已粗粗摸得新式织绫机的门径。
她一边慢慢得学,马钧一边慢慢地查漏补缺,终在姜维回归的数日之前,新式织绫机最终定稿成型。
而此时在姜维看来,这台机器便是马钧敲响诸葛亮大门的金砖。
******
回到家中,姜维招来马钧,将打算细细述说了一遍。
马钧听得怦然心动,毕竟他背井离乡千里而来,为得不仅仅是混一个官身,更为得是能够一展胸中抱负。
他自忖武艺难登大雅之堂,才学更是因为口吃的缘故不能显现,环视自身,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这机关器械一道。
故而面对姜维的这一番提携,马钧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待马钧离去后,姜维片刻不得闲,又铺开竹简,就着一盏油灯,将他对汉中经略的考量细细写于竹简之上,准备明日一道呈于诸葛亮。
******
次日一早,他便领着马钧再次拜访诸葛亮府。
为了让马钧的敲门砖更为直观,他甚至支使姜文到市集中雇了四名个力夫,抬着这一台全新的绫织机一同前往。
身侧的马钧一想到一会儿就要面对权柄只在汉中王一人之下的诸葛亮,又想到此事可能还会关乎自身的前程,心中实则颇为忐忑。
但他见前方的姜维龙行虎步,依旧一副淡然模样,只能暗自佩服。
于是藏于他心中的紧张,只化作对力夫的一再叮嘱:
“小心,再小心些!”
“莫…莫要磕着了……”
却诸葛亮早知姜维要来,早早地便派了童子在大门口迎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