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澜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清城遗梦,幽澜散人,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故事要从望京市清远县大蒲洼乡四高台这个小村子讲起。大蒲洼,顾名思义,是一片很大的洼地,这片洼地是首都的分洪区,一条宽阔的排污河从首都流经冀州来到清远的地界,在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后流到大蒲洼这片低洼地区,然后流到清远的东堤头乡,之后又流进冀州境内。清远县的领导们不喜欢排污河这个名字,在建国后把清远境内的河段称作龙凤河。除了大旱的年头,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河水从上游流下,赶上风调雨顺,河两岸还能种一些庄稼,如果赶上年头不好,泛滥的龙凤河水会淹没两岸大量的农田,让大蒲洼沉浸在一片汪洋之中。
大蒲洼是龙凤河流经的最大一片洼地,而四高台村就在这片洼地中心,龙凤河在村子北面绕过,村子东西各有一条水渠与之相连。只要赶上分洪或者雨水大的年头,四高台周围会被大水淹没,所有庄稼尽毁,村民只能撑木船外出。四个高高的土台上面都有几十户人家,分别是东边的郭台,南边的张台,西边的韩台和北边的李台。相传,明末清初有四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这个地方定居,几百年来繁衍了若干后代,其间也有几户其他姓氏来此落户。据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从远处看到这几个小台子,碍于大水咆天,居然没有进村扫荡。
这一天是1978年的元旦,农历的冬月二十二,尽管阳光格外灿烂,但天气仍旧很冷,就在这天村子里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
“社员们注意啦!社员们注意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村子有电视机了,晚上七点社员们去生产队院里看电视啊!......”
生产队院墙后电线杆上的四个大喇叭传来大队长张金贵连续十几遍的广播,洪亮的广播声通过干冷的空气传到了东南西北四个台子上,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人们还记得,几天前村子里来了一拨人,他们在生产队大院西北角立起一根直径一米粗、两米多高的洋灰管子,电焊工在洋灰管上焊了一个带铁皮门的洋灰柜子。这个东西让围观的村民摸不着头脑,焊工也不告诉大家这是干什么用的。今天张金贵的广播让蒙在鼓里的村民恍然大悟。人们看着两个工作人员把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安放在柜子里,并教给村干部调试电视的方法。村民很好奇,不知道这个小盒子能放出什么新奇的玩意。
晚上天气更冷了,六点半左右,三五一群的村民开始从四面八方聚拢在生产队院里。人们大多搬着板凳,或是提着个马札,相见后寒暄着,相互围坐在电视机前。老人穿着厚重的大皮袄,带着皮帽子和棉手套,小孩子们穿着厚厚的衣服,跑起来就像滚动的小皮球,年轻人也穿得很厚实,竟还有孕妇来凑热闹!
“老婶,您这该生了吧?大冷天出来别冻着呀!”
“她二嫂子,我在屋里待着也是难受,这回比怀前两个身子都沉,躺着坐着都不舒坦,出来溜达溜达比在家待着强。”
孕妇是韩台春生家的媳妇,叫刘乃英,侄媳妇德顺家的关心她,所以嘘寒问暖。说实在的,村子里很多人怀孕都没有像韩老婶这么大的肚子,有的人说她怀的可能是对双胞胎。农忙的时候韩老婶天天在地里干活,也没时间让村里的赤脚医生张英给检查一下,到了天冷的时候她就不想出屋了,因为肚子实在太大,没走几步就得大口喘气,而且会出很多虚汗,生怕外边风大闪着。
众人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谈论着电视机是个什么东西,能让大伙看到什么。韩老婶在一旁溜达,韩春生则在一旁扶着她,他的大闺女清芬和二闺女清芳也穿得像小皮球一样,在人群里和小伙伴们扎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说笑着、玩耍着。
将近六点五十分,大队书记郭永合打开铁柜门,开始调试电视机。开始屏幕上雪花很多,他让张金贵动了动墙外的天线杆,不一会就在这个14寸的屏幕上出现了模糊的黑白图像,而且慢慢地清晰起来。
晚上七点整,在音乐的伴随中一个美丽的女子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播报着一条条新闻,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村民们看到了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情。
“哎呦!我滴乖乖呦,大冬天穿个短袖不冷吗?”
“您老不懂,人家那边是夏天,比咱们这里暖和多了。”
“什么是华侨?”
“不晓得!”
“嘿!这个娘们真俊啊!”
顿时招来一阵哄堂大笑......
长期封闭的人们看到了外面新奇的世界,第一次感觉天地之广大,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不仅年轻人,甚至一些年长的人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甚至萌生了走出村子,看一看大千世界的想法。
“哎呦,她爸,我好像羊水破了,是不是要生了,不行,你赶紧扶着我!”
“芬,赶快去人堆里找张大夫,就说你妈要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