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四十五章 新吏法,大明寿宁侯,南山有龙,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明寿宁侯新()”查找最新章节!
弘治九年,大明是在一片忙碌中度过的。
全国各地,南起交趾,北到大漠,到处都在搞生产、抓建设,举国上下忙的热火朝天。
如今的版图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仍有很多人担忧,是否会出现前交趾都司那般,若是在统治问题上处理不当,必会内乱不断,到时候劳民伤财,最后不得已只能放弃。
对于这些守旧的臣子而言,好大喜功的皇帝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因为皇帝动作太大,底下人就得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累的跟狗一样,出了问题还要背锅。
相比之下,还不如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每日喝喝茶,聊聊天,工资也不低。
反正新打下来的疆土跟自己也没关系,何苦呢?
现如今,天塌下来有靖王顶着,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干,其他的不需要操心。
然而,令所有人不解的是,新开拓的疆土之内并没有出现叛乱,相比造反而言,可能是……大家更喜欢赚钱!
能吃饱饭,手里还有余钱,为何要造反?
就算将交趾都司恢复成安南国又能如何,会比现在的生活还要好吗?
百姓可不傻,这笔帐心里算得清楚。
大明的发展势头越猛,内阁每日要处理的事务就更多了,本来受排挤的焦芳都给分配了大一堆工作,可还是捉襟见肘。
刘健每日忙的焦头烂额,这一日,又拿着一大堆折子前往文华殿。
“殿下,关于宁波港扩建一事……”
张鹤龄摆了摆手,说道:“刘大人,这些事你跟户部工部商量就行了,过程没必要说的那么细,我只看最终的结果。”
“殿下!”刘健皱着眉头说道,“老臣知道你这里也是忙的不可开交,但是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
张鹤龄放下手中的奏折,抬起头来,说道:“怎么,你们又缺人手了?”
“是啊,根本忙不过来。”
“内阁五个人,还不够?”
“远远不够!”刘健摇摇头,说道,“不但是内阁人手不够,各部堂、各衙门都是捉襟见肘。”
张鹤龄沉吟片刻,然后说道:“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件事,刘大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谷大用,上茶!”
谷大用赶忙吩咐人搬来座椅,又沏了热茶上来。
刘健坐下,端起茶来抿了一口,然后说道:“现如今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事情依然越来越多,人手不够,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增派人手了。只是如何增派,如何选拔,还需殿下指示。”
大明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科举,三年一届的科举,能中进士的不过三百多人,这些人增补进来,也只能补上退休人选的空缺罢了。
“刘大人可还记得,今年第一次大朝会上,宣布的新吏法?”
刘健点点头,说道:“记得,自今年元月起,地方衙门扩编吏员,做起事来倒是不愁人手,关键是官员数量不够,总不能拿吏员来顶吧?”
张鹤龄反问道:“如何不能?”
“这……”刘健愣了一下,说道,“官和吏,怎可相提并论?”
虽然朝廷颁布了新的吏法,但是在大多数人眼中,官和吏之间,仍然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官就是官,吏就是吏。
一日为吏,终生为吏,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秦汉以后,本乡任官基本就被禁止了,所以地方官基本就是外地人,而地方吏肯定是本地人,所以既互相配合又彼此隔阂。等混热乎了,三年一考评,无论好坏都要挪窝,就是防止蛇鼠一窝。
刘邦当年就是吏,萧何是官,勾结在一起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他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仵作等等,与其说是管事,不如说是做事,而且是按照官的意思去做事。
官必须有自己的执政理念,而吏则不需要。
从培养制度上看,无论是否八股,对官的教育主要侧重理论和道德,而吏则基本不教育,但是有选拔,完全看办事能力,理想的组合就是所谓的“清官能吏”。
官的地位当然一般比吏高得多,古代地方官起码也是县官或县丞,百里之侯,不然信息不对称,镇不住吏,也显示不出外来的中央权威。但因为不熟悉实务,真要有什么大动作,立山头搞分裂什么的都比较困难。
官吏分开,问题也随之出现。
官是科举考来的,只会经史子集,吟诗作赋,至于财政,经济,司法,一窍不通,也不需要通,因为……科举不考这些啊!
所以,这些具体的事务全部由吏去做,但是吏又没有身份,就形成官员不管事,管事的又被人看不起,大家都不愿意为吏,朝廷只要去抓壮丁,抓到谁算谁,长期以往,办事的人越来越不靠谱。
苏洵《广士》有云:“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
可见古人对吏的理解,没有一丝掩饰,赤裸裸的贱吏!
新吏法出现之后,情况才稍稍有些改观,地方衙门涌现出一批新时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吏员,这些人读过书,有眼界,而且既然愿意加入吏员行列,就是看中了新吏法,希望有一天可以从吏员的身份升到官员,混出点名堂来。
这一批新吏员,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干劲十足,所以,举国上下的大小官员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反而是地方衙门的办事效率最高,远远超过高官衙门。
由此可见,新吏法还是起了作用的,现在关键问题在于,这一批吏员将何去何从,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如果这批吏员最终获得晋升,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读书人踏入吏员的行列。
可是,如果朝廷无法兑现承诺,无疑是在天下人面前打自己的脸。
这才是最可怕的,一旦朝廷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以后再颁布什么法令,就没有人认真去执行了。
所以说,无论如何,新吏法必须落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