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二章 西南大乱(下),锦绣大明,路人家,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土司这一回不肯就范,决定举起反旗,可不光是为了他自己,更是为了你们哪。所以你们怎么着也该为咱们起兵做出些贡献才是……”

在杨家手下众人或软或硬,或欺骗或强要强拉的一系列手段之下,播州城里的百姓迅速就被他们给动员了起来,全城的粮食被集中到了一起,壮丁也已集结,随后在他手下的几员得力大将的带领下,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就开出了播州,直奔周边的州县而去。

事实上,这支军队也并不是去打仗的。因为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杨应龙的威信那是极大的,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所说的话,甚至比官府的公文更有用。

当杨应龙造反的消息一经传出,周边几处州县里的土司们就迅速起兵相应,激烈点的,更是直接就杀奔衙门,把城里的流官一刀杀了,随即便换上了杨家的大旗。而当杨家的大军赶到时,等待他们的,不但不是严阵以待的官军,反而是大开的城门,和迎接他们,等着加入他们的各部族土兵。

只区区不过五六日时间,整个四川已有半数城池落入杨家之手,在此期间,几乎都没有发生过什么战斗。但同时,杨家人也很聪明地避过了几处有官军重点守护的城池,比如成都之类的,随后便把人马派去了云南、广西等地。

这时,整个西南都已知道了杨应龙起兵的消息,顿时又有诸多苗壮等部族的土司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整个大明西南处处都是烽火,而在杨应龙名义下的军队和地盘也迅速得到了扩张,从一万到五万,待到十多日后,这数字便已达到了叫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二十万之巨。

当事情来到这一地步,即便当地的人等尽量想要掩盖,也是盖不住了。无数地方流官的奏报已如雪片般飞往了北京城,而且个个都用的是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照这个架势看来,似乎整个大明朝已陷入了最大的危机,随时都可能会因为这些土兵的作乱而使江山倾覆,天下大乱。

如果面对这一场动乱的是个成熟的当政者,比如才刚从北京黯然致仕的张居正,那他虽然会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心生惕然,却不会因此慌了手脚。因为他们很清楚,大明王朝真正要紧的腹心之地只在中原和江南,当然若是北边出了兵灾那也是相当叫人头疼的,但那只会是外患而非内乱。

至于西南,虽然杨应龙等诸部土司气势汹汹,其实也不过只能在西南一隅之地闹出些动静罢了,压根不不会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如今在位的却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年轻天子,他才刚亲政不过数月,对一切都还是那么陌生呢,一听说西南变乱,顿时就着了慌。在接到前方的奏报后,皇帝就立刻将内阁六部的大小官员全部叫进了宫来,进行商讨,看怎么应对这场危机。

群臣之中自然是有那目光深远的,此刻便赶紧安慰天子:“陛下不必如此忧心,西南之乱纵然声势不小,却也不过是疥癣之创,只要朝廷派一大将领兵前往讨伐,不日之内,必可平定。”

但万历显然不是这么两句话就能安抚得住的:“你说得轻巧,只短短旬日之间,西南诸省皆已陷入大乱,叛军更是宣称有二十万之众,又占有地利之便,岂是那么容易平息的?何况,现在天下人马唯有北边边军最是精锐,但朕敢将那儿的人马调去西南么?”

这一下,下面臣子都不敢说话了,北边的蒙人可一直都对大明虎视眈眈,这时候若是抽调大量边军赶赴西南,不是在给他们以机会么?而且,平叛这种事情即便把握再大也没有必胜的可能,谁敢打这个包票哪?

看着群臣这副愁眉苦脸的模样,皇帝心里就是烦忧了,直到这时候,他才知道张师傅坐在那位置上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别看他平时举重若轻,那是他的本事,自己离他还有太大的距离。

正当君臣都一片忧愁的当口,一名内侍小心地来到了殿门前:“陛下,有锦衣卫的人送来了紧急消息,在外求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