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十四章 势同水火(一),锦绣大明,路人家,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场因为各方天时、人为等因素而造成的水患对整个北京城的损害还是相当巨大的。即便是大水退去之后,城里的情况也没有太大的好转。为此,朝廷官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修缮河堤,为百姓重整家园,直到时间进入到腊月之后,这一切总算稍微好转了些。
不过对朝廷来说,即便暂时安顿了那些受灾百姓——不少人被安排住进了潭柘寺等京城周围的寺庙之中,虽然河道已然重新整顿,河堤也重新立了起来,看似一切都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但这次的水患的处置事宜却并未就此结束。
待永定河终于重回正轨之后,以工部尚书郭朝宾为首的一批责任官员的处置也就随之而出。毕竟这次的灾祸多半因郭朝宾他们的判断而起,要不是他们错判地形,将河闸定在那边,永定河水也不至于倒灌京城,这罪名即便他们在灾后全力补过,那也是无法弥补的。
于是乎,在腊月初九朝廷就发下明旨,夺去工部尚书郭朝宾的一切出身官职,将其发配边疆以赎前罪。念其多年来为朝廷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其家眷妻儿可以免罪,直接发回老家,也不抄没家产。另外,本来在此事上还有另一个主要责任人工部侍郎翁汝达也要严惩,但因为他在开闸后便落水而死,便不再追究。
至于工部其他一些责任官员,也都受到了不小的惩戒,或罚俸或停职,直把整个工部衙门闹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当然,有遭殃的自然也有得利的。这其中,杨晨便是整个工部衙门里最终的获利之人。在这次灾难里,他表现出了叫人惊讶的预判能力,更几次向郭朝宾据理力争,奈何上司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才酿成了如此惨剧。但这却并不能掩盖其在水利方面的见识和能力。
另外,在之后的善后以及安抚工作里,被张居正钦点的杨晨也是尽心竭力,尽最大可能地把京城局面安稳下来,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同僚下属的尊敬。于是在这场水患完结之后,杨晨便也得到了来自朝廷方面的重赏。虽然现在阶段,他依然只是工部的小小主事,但据知情人所说,朝廷已有意在新年之后将杨晨破格提拔为员外郎,主理大明的水利之事了。
除了这些明发天下,或已传得到处皆知的消息外,在常人所看不到的暗地里,因为这场水灾也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比如东厂方面,在此事后,就有十多名番子和两名百户、一名千户失去了踪迹。据说他们是被冯公公亲自下令给除掉的,而且用的还是最叫人心寒的闷杀。而且经此一事后,东厂本就有些颓丧的气焰就更是一落千丈,至少一段时日里,就连街上都见不到灰衣白靴的番子们的踪影了。
与之相对的,是锦衣卫在这段时日里的存在感却比过去更强。在东厂退缩的时候,他们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身着红色公服的锦衣卫已渐渐取代了东厂在民间的势力,成为京城几个帮会着力巴结的对象。
如此一来,锦衣卫的势力那更是水涨船高,原来门庭冷落的杨震家门前,也总有满当当的车马停驻,那是希望与他搞好关系的官场中人和民间有头有脸的人物的座驾。
对此,杨震的态度是既不得罪,也不过分接近,只是派出手下的几名文职官员与这些人见见面说说话,至于他们送来的礼物他也是一概退回,这就让杨震这个独特的锦衣卫头领的名声更响。
而随着工部的杨晨原来是杨震兄长这一消息传出之后,无论百姓还是官员对这两兄弟就更是高看几眼,许多人都在说杨家兄弟将是大明少有的才德兼备之人了。
对于这样的盛赞,杨晨倒是颇有些高兴的,毕竟他身上已沾染上了这个时代的士大夫重名更甚于重利的价值观。但杨震却很有些不以为然:“大哥为官有些好名声总是好事,可我这个锦衣卫镇抚,搞的是监视与密探工作,居然也有这么大名气,可就未必是好事了。”
对此,沈言这个已成为杨震心腹的幕僚也大表赞同:“是啊。咱们锦衣卫办事讲究个隐秘。若是大人你名声太响,甚至闹得满城皆知,那今后咱们再想做什么可就不那么方便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在这个锦衣卫与东厂完全处于对立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情况下,一些事情却还是得照着既定方案走的。
在几次压制东厂得手,这回更是重创东厂骨干,甚至差点连冯保都被牵连进去后,杨震知道双方已到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别看最近东厂显得很老实,让出了大量地盘,但他很清楚,这只是对方在筹措最后反扑前的收缩而已,一旦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过来被他们反击得手。所以若要保持,甚至是扩大现在的战果,就必须趁胜追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