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阿酿A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章 粉丝和文艺片,金牌导演,桃阿酿A,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在华谊兄弟年会上公开《许三观卖血记》的项目之后,有些了解电影行业的观众心里就明白,这片子大概是过不了审的。
先不提姜文前前后后忙了多久连剧本都被卡着,光说余华这个人,从《活着》就可见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多不被广电待见,哪怕许三观的故事比起《活着》来已经褪去了少许沉重,也没多少人觉得能过广电那帮大老爷们的审。
可是不少人都期待着修月和姜文的合作,更别说这是修月首部华语片,首部文艺片,所以当戛纳的影评传回国内,他们更加抓心挠肺想要看到这部电影。但能够去戛纳的业内人士都不多,更别说普通观众了...等dvd发行?或者等线上版权卖出?这种颁奖礼系的文艺片可和会在电影院上映的大片不一样,在戛纳的业内首映距离它真正上映肯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更别提发行dvd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觉得这值得期待。
就像《红高粱》《菊豆》这种电影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认为“拍摄中国落后的一面满足外国鬼子的恶趣味,讨好他们的口味”,《许三观卖血记》自然也有这样的争议。
拍摄好莱坞电影时要么是电影技术发达的《第九区》,要么是讲述顶级高校生活的《社交网络》,怎么轮到拍华语片就是文化ing,知青下乡?
这种人,他们不会注意到脱去高科技的外壳,《第九区》反应的是种族歧视是人性,也不会认为《社交网络》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甚至可能并不是真的在意什么“落后的形象抹黑中国”这种事情,而只是找理由攻击修月。
谁都做不到人人都喜欢,修月也从未妄想得到每个人的喜欢。
她当然在意影评人的看法,在意普通观众的看法,不过对于这种毫无善意也毫无意义的批评就懒得理会了。
写小说的也好,拍电影的也罢,如果想着要讨所有读者所有观众欢心,到最后就是谁都讨好不了,更讨不了自己的欢心。
身为导演她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如何去打动别人?
所以优秀的导演不管生活中性格多么和善多么亲切,归根结底骨子里都是有点孤傲、有点毒菜的。他们心中自己就是权威,他人意见只是参考,何须全部照顾?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拍出好的电影来。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挺期待许三观,就连没看过原著的,在知道修月要拍摄电影之后也翻了原著去看,倒是带动了实体书的销量,这是她目前不知道,也未想过的——自己不知道何时竟然有了这样的影响力。
修月自己并不清楚,她在国内的粉丝群在这两三年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增长,以前提起她只是“好莱坞新崛起的华人女导演”,如今贴吧、微博、各大娱乐论坛一直不缺她的粉丝,有些只是路人粉,表示如果修月出了电影会去电影院看的,有的只是有点好感,网络上帮她说说话,但不会为她花钱的,这两种粉丝在导演中似乎并不特别,但是有些——他们自称修月的死忠粉,追行程、追一切跟她有关的东西。这群人有些只是单纯喜欢修月的电影,有些是追修月年轻亚裔女导演的传奇人设。
修月的年纪放在国内演艺圈,如果是演员的话甚至还能被称得上一声“小花旦”,与她同龄的不少是拍电视剧成名的人气小花,可她偏偏已经成为了在国际上都有存在感的导演。
二三十岁的小花旦一抓一大把,可同样年纪的女导演却是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她有名气了。
大概粉上导演的人总觉得比单纯追星的人有逼格,再加上他们的“蒸煮”论实际又真的在国内娱乐圈一骑绝尘,所以这群粉丝话里话外总有种优越感。
这群粉丝开始的时候被其他网友称为“修月吹”“脑残粉”“泰迪”甚至调侃“逼格粉”,谁让其中有些人替修月拳打斯皮尔伯格脚踢詹姆斯.卡梅隆,脸大招黑惹人反感,若不是她是中国导演,恐怕单单因为这些人的言论都能招惹不少黑子了。
后来他们逐渐有组织起来,甚至建起了站子。年初修月回国出席几次公共场合的活动,这群人还组织了粉丝,其中甚至有“前线大炮”!拍了照片修好了才会放到站子上!他们自称“修士”,约束粉丝言行。其中不少以前追星的人,大概是粉导演和粉明星花钱的数量压根不是一个等量级,这群以往花钱花惯了的粉丝一下子觉得寂寞空虚冷了,干脆以修月粉丝的名义组织了一次捐款,捐献给慈善机构。渐渐地,这群鸡血粉日天日地日空气的泰迪作风被规范,又做了慈善,倒是改善了在别人眼中脑残粉的印象。
这群人身为粉丝自然期待修月新作,等不及最起码半年后才会有的网络版许三观,也就只能买实体书解解渴了。
不管他们如何抓心挠肺,《许三观卖血记》在戛纳一炮打响,成功吸引到各国片商的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