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山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罗马军营生活(转),嚣张的军阀,落山风,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文主要内容翻译自《TheCompleteRomanArmy》作者AdrianGoldsworthy
部分资料取自
《TheRomanArmyFromCaesarToTrajan》作者MichaelSimkins和RonEmbleton
维基百科
塔西陀《编年史》
加入
帝国时期绝大部分的军队是志愿兵,法律规定所有的罗马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征兵制非常不受欢迎,特别是在意大利地区。内战结束后,在奥古斯都四十多年的统治期里,只有两次征兵。分别是在AD6和AD9,两次军事上的惨败之后。征兵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逃避服兵役的案子,一个骑士砍掉了两个儿子的拇指以求免役,案发后被奥古斯都卖为奴隶。
奥古斯都之后,皇帝们都避免在意大利强制征兵,但在各个行省征召辅助部队(Auxiliary,由非罗马公民组成)时偶有实行。每一次大战役之前,如果召募的士兵无法使军团满员,总督就会考虑在当地实行征兵(dilectus),补足差额。在dilectus里,强制征兵占多少,用其它手段鼓励参军占多少,没有可靠的资料。
2世纪初小普林尼任本都总督时,审理了一个案子。两个奴隶伪造身份加入军队,小普林尼写信给图拉真,请求皇帝的指导。图拉真在回信里提到,士兵的来源有三种:募兵、征兵和替代兵役,替代兵役是指被征召者可以交钱代替兵役。这时正值图拉真准备远征帕提亚,东部各省都在征募兵员,所以图拉真会专门提及征兵制。在帝国的大部分时期,募兵制都可以满足军队的需要。
士兵几乎都是出身社会下层,军队可以提供衣食、住处、医疗和稳定的收入。收入不高,与城市里的苦力差不多,但在军队里士兵可以得到教育,学习技能,有提升的机会,法律的倾斜(与平民打官司时,士兵可以得到照顾),无论父亲是否在世都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罗马法律规定,父亲有权支配子女的所有财产,不管他们成年与否,结婚分家后除外)。最重要的是,军团士兵退役时能拿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或一小块土地;辅助部队的士兵则可以在退役时成为罗马公民。
士兵们得到这些好处,付出的代价就是二十五年的兵役。在这期间,他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遵守严酷的军纪,违纪者将受到**和金钱上的惩罚。由于军纪太严惩罚太重,逃兵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服役期禁止结婚,但与妇女的长期同居关系则不受干涉。士兵们虽然不能与同居者合法结婚,生的孩子也没有罗马公民权,但可以合法地将财产留给他们(结婚禁令由奥古斯都颁布,两百多年后被塞维鲁废止)。
军团和辅助部队通常是在各自所在的行省招募新兵。由于军团的驻地相对稳定,例如不列颠的第二军团在同一个地点驻扎了超过200年,军团的兵源基本上来自同一省份。辅助部队的流动性就大得多,经常根据需要四处调动,配属不同的军团,所以它的士兵常常是来自帝国各地。比如不列颠尼亚第二大队(辅助部队以大队Cohort为单位),名字里的不列颠只是表示它最初组建的地点在英国,而它在组建后的几十年里相继调到了斯洛文尼亚、黑山和罗马尼亚,士兵也是来自各个民族。但不管成份如何,军队里统一使用拉丁语。
在招募处,官员们要仔细检查应征者的身份和身体状况,身高是一个重要因素。据记载,身高要在1米7以上(有的资料说只有军团的第一大队和骑兵要达到这个身高),最理想的是6罗马尺(1米77),身体强壮,视力良好。如果其它条件很好,矮一点也行。奴隶和犯过重罪的人不能加入,记录表明有很多犯过轻微罪行的人加入了军团。
通过检查后,合格的新兵们发誓效忠皇帝,就算正式入伍了。先拿到身份牌(Signaculum,铅制的小牌子,刻有士兵的名字和特征,装在小皮袋里挂在脖子上),发给旅费75第纳瑞斯,在护送队的陪同(或押送)下分批前往各自的驻防地。
一份写于AD103年的接收报告记录了六个新兵的到达,年龄从20到25岁。他们加入的是辅助部队,说明他们可能不是罗马公民,但在报告上用的都是罗马人的名字。还有一个加入罗马海军的埃及人Apion,在抵达意大利的驻地后写信给父亲,他到部队后起了个罗马名字,并且感谢父亲给他的教育,使他有机会得到提升。这说明非罗马人加入军队后改用罗马名字是普遍现象。
辅助部队的士兵退役后成为罗马公民,他的孩子就有资格加入军团。但到了帝国中期很多新兵都愿意加入他们父亲服役过的辅助部队,这使得军团和辅助部队在兵员成份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几代人之后,在公元3世纪,军团和辅助部队的差别消失了,军队主要分为野战军和驻防军。
新兵营
新兵营建在招募地或是军团驻地,似乎两种情况都有。在这里新兵们首先要进行体力和纪律的训练:队列、行军、修营垒、挖战壕、整理装备、游泳和骑马。
4世纪的罗马军事作家维吉提乌斯(Vegetius)提到军团士兵要全副武装地在5小时内走20罗马里(1罗马里=1.45公里),强行军时要走24罗马里,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应该是指在状况良好的道路上行军。同时Vegetius还提到罗马人行军时的步长有两种:军事步用于紧密队形;全长步用于长途行军。没有资料说明罗马人是如何调整行军的步伐节奏,但肯定不是象近代军队一样敲鼓点,因为罗马军队里从不用鼓。
接着是武器训练,使用比真实武器更厚更重的木剑和柳条盾,对一根一人多高的木柱练习刺和捅的动作,同时学习如何用盾牌撞击敌人上半部,当敌人抬高手抵抗时,用短剑从下至上给予致命一击。投掷标枪也是必修课,可能还包括使用投石器、弓箭和弩炮。
完成个人训练后,就可以用尖头包上的真武器两人对练、多人对练,最后是整个百人队、大队的演练。这些基本训练通常要持续几个月,完成后新兵才算一个合格的军团士兵。此后更严格的训练将贯穿整个服役期。
AD80年罗马27个军团的驻防地。边境的第一线是辅助部队驻守,军团驻扎在第二线的交通要道上。
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基本停止对外扩张,各个军团长期驻扎在边境,并建起永久性的兵营。大部分的军团兵营占地20-25公顷,驻扎一个军团。在地点的选择上,易守难攻的地形并不是首要因素,最主要的是交通方便和充足的水源。
这是英国南威尔士第二军团的军营,据考证第二军团在这里驻扎两个多世纪,军营多次被改建。灰色部分是道路,军营外还有剧场(Amphitheatre)。剧场相当大,至少能容纳6000人,
中心的Principia是司令部,会议室、金库等都在这,在司令部的大厅里通常立有皇帝的全身雕像,大家要对着它进行军事方面的宣誓(宗教方面的宣誓在神龛)。司令部上方的Praetorium是军团司令官邸,配有暖气花园浴室。
左下方Tribunes’house是军团将校的宅子,第一大队的百夫长们可能也住这。右下方有医院、澡堂和神龛。医院很大,能容纳全军团5-10%的人员。
每个百人队(满员的百人队有80个大兵,第一大队的百人队有160人)住一栋房子,每个班(8人)两间,一间住人,一间当储藏室。储藏间约4.6平米,睡间8-9平米。上图近端的几间大屋子是队部,远端的两排房间一大一小,就是士兵宿舍。
外墙大约高4-5米,墙外至少有一道壕沟,深2-3米。通常营地越小,驻军越少,壕沟就越多。辅助部队的营地外一般有三条壕沟。以罗马人的建筑能力,这些防御设施可以说是简陋的,这似乎说明罗马军队更愿意在军营外野战。
辅助部队的军营要小得多,这是驻守在哈德良长墙的一个辅助大队,将近1000人。除了面积小,辅助部队与军团最大的不同就是澡堂建在兵营外,有人认为这是防火的需要,另一种不厚道的说法就是他们不像罗马人那样爱洗澡。
大部分的永久军营旁都会出现一个平民居住区(Canabae或vici),里面住着随军家属、军用物资供应商以及为军人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军团士兵们手里的军饷,足以支撑起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哈德良长墙附近Vindolanda要塞,城墙外就是平民区。这是个小要塞,平民区也小。对于那些驻扎了一两个军团的要塞,平民区的规模不亚于市镇,澡堂剧院广场应有尽有。
军营生活
如古往今来的很多军队一样,罗马人相信让士兵们保持忙碌是必须的。驻埃及的第三塞仑尼加军团留下一份公元1世纪后期的报告,详细记录了某个百人队内31个士兵在10天内的工作。最多的是站岗、巡逻、修理装备、保养弩炮和澡堂工,其次是当建筑工和搬运工,最不受欢迎的当然是清扫厕所。不过还算公平的是只有两个人各干了一天厕所工,这两人在十天里再也没有其它任务。
每天早上都有全体集合,军官们点完名后就分配当天的任务,委派任务是以个人/天为单位,有些任务是在军营以外,如护送、修港口等,花的时间就不止一天。同期的另一份记录显示有四个士兵奉命外出执行某项任务,7年后才归队。
虽然违反纪律,但资料显示有一些士兵贿赂他们的百夫长,以避免分配到脏活累活,这种现象始终无法根除。而且部分百夫长故意把累活分配给有钱的士兵,以此来敲诈钱财。
16BC,奥古斯都最初建立职业军团时,规定服役期为16年,16年后作为老兵再干4年,老兵可以不用站岗放哨干杂活。但由于召兵不易,二十年后奥古斯都又规定服役期为20年,然后作为老兵超期服役5年。
约瑟夫(Josephus,1世纪后期的犹太作家,他参加了AD66的犹太人大起义,后来又加入罗马军队)在提到罗马军队训练之严格时说:“他们的训练就是不流血的战斗,而战斗对他们来说只是流血的训练。”
真相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大量的资料显示,帝国各地的军队都常常被一些非军事任务干扰了训练,被军官和地方官们当作免费的劳动力,去盖房修路搭桥(帝国的公路网大都是士兵修的),甚至挖运河开矿山。因此皇帝和总督们三令五申,要求保证军队的训练。哈德良就用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巡行各地,检查军队的战备水平和边境的防御设施。
AD128年,哈德良访问了北非的第三奥古斯都军团。在观看了军团和辅助部队的一系列大规模演习后,皇帝集合全军作了演讲。他先回顾了这支队伍的光荣历史,接着提到军团内的一个大队被总督调走,再早两年另一个大队被拨给在埃及的第三塞仑尼加军团,而且军团最近搬了两次家,大量的时间被花在修兵营上,同时还要巡逻漫长的边境。但是,皇帝话锋一转,他很高兴地看到,士兵们没有以此为借口荒废训练,他对队伍的训练水平非常满意。
除了战斗演习外,一个混合大队(500步兵+120骑兵)还演示了快速扎营:移动到指定地点,用石块垒起外墙,在坚硬的地面挖壕沟,搭起整齐的营帐,开伙做饭,然后收起营帐开拔。该大队由于行动迅速得到了哈德良的表扬。
收入
罗马最早是在公元前4世纪初给士兵发钱,做为他们离开农庄,参军打仗的补贴。前2世纪中,波里庇乌斯(Polybius,希腊人)用希腊的货币单位记下了当时罗马军队的工资:骑兵每天1德拉克玛(drachma,4克多的银币),步兵2奥波,百夫长4奥波(1德拉克玛=6奥波)。同盟军队不由罗马发工资,但管吃。
罗马的常用货币单位1奥里斯=25第纳瑞斯=100塞斯特斯
奥里斯(aurei):金币,恺撒时代重8克,1世纪中尼禄时代7.1克,3世纪初卡拉卡拉时代6.4克,到了3世纪末戴克里先时代就只剩5.45克了。
第纳瑞斯(denarius):银币,前3世纪4.5克,1世纪降到3.8-4克,以后一直慢慢下降。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内一个非技术工人的日工资约为1第纳瑞斯。
塞斯特斯(sesterces):共和国时期为小银币,帝国时期改为铜币。庞培古城的一份记录显示一个奴隶的卖价是6252第纳瑞斯。
对罗马军队来说,加工资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大事。前2世纪中,按波里庇乌斯给的数字换算,士兵每年是120第纳瑞斯。50BC左右,恺撒在发动内战前,将手下士兵的工资翻了将近一翻,达到每年225第纳瑞斯;到1世纪末,图密善将士兵工资涨到300;过了100多年,塞维鲁将工资涨到450;此后仅过了二十年,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又加薪50%。这次加薪间隔之短,说明罗马铸币的成色下降得很快。
帝国时期军官和百夫长的工资还不清楚,2世纪初小普林尼曾提到自己为手下谋到一个百夫长的职位,为了置办百夫长的全套装备花了他1万第纳瑞斯,这说明官兵之间的差距很大。
禁卫军的工资也没有直接的资料,根据塔西陀的《编年史》,AD14年奥古斯都刚死,驻扎在匈牙利的三个军团就发生兵变。兵变首领在煽动演说中提到,军团士兵每天收入不到3分之2个第纳瑞斯,禁卫军不用面对危险,舒舒服服地呆在罗马,每天却能拿2个第纳瑞斯。如果塔西陀的数字可靠的话,当时禁卫军士兵的年薪应为730第纳瑞斯,是军团士兵的3倍。城管大队(UrbanCohort)的工资介于军团和禁卫军之间。
辅助部队的工资比军团低一些,奥古斯都时期步兵是187.5第纳瑞斯,混合大队中的骑兵225第纳瑞斯,骑兵大队是262.5第纳瑞斯。后来军团工资涨了,辅助部队也跟着涨,但涨幅不明。
一年里的工资分三次发,1月1日、5月1日和9月1日。发工资是军营生活中的大事,和举行庆典差不多。AD70年提图斯围困耶路撒冷时,为了振奋士气,顺便打击敌人的士气,将发薪仪式办成了一次盛大的庆典。大家都穿上最好的盔甲服装,马匹披上华丽的袍子,列队在守城敌军的视野内,士兵们一个个出列,由军官发饷,前线上金银闪烁。庆典足足搞了4天,每个军团一天。
上面的数字只是毛饷,士兵拿到手的净饷要少的多。现存的一份写于AD81年的记帐单,记录了驻扎埃及的两个士兵在一年里的收支情况(原文单位是德拉克玛,是当地的铜币而不是古希腊的银币,1德拉克玛=1塞斯特斯,下面的货币单位都是塞斯特斯)。其中一个的记录如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