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五十七 下邳国荀贞得子 广陵郡笮融逞威(7),三国之最风流,赵子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几个人,就是臧霸麾下泰山兵的各部主要首领。

臧霸麾下的这支泰山兵并不是纯由泰山人组成的,也有东海人、也有琅琊人、也有别的郡的人,不过其主干是泰山人,各部的首领如孙观等人也多是泰山人,所以现在的徐州上下,上至州府、下到黔首,都以“泰山兵”称呼他们。

他们这支人马,尽管臧霸、孙观现而今各有了一个“骑都尉”的武职,可严格来说,既不是徐州的州兵,也不是朝廷的官军,实际上是等同“义从部曲”、“雇佣兵”性质的。

所谓“义从部曲”,自便是指这支人马乃是臧霸、孙观等人各自的私兵。

所谓“雇佣兵”,则是指这支人马等於是陶谦“雇佣”来的,不像陶谦手下的“丹阳兵”,丹阳兵是陶谦自己招募来的,其部中兵众多是他的郡人,等若是他本人的义从,对他的命令自是绝对服从,而臧霸、孙观等人不然,他们不是陶谦的义从,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去年击黄巾,虽一战而大胜,把徐州黄巾赶出了徐州,可却只是“赶出”而已,并没有歼灭,这些落败而走的徐州黄巾多逃入了兖州、青州等地。兖州在徐州的西边,青州在徐州的东边,徐州黄巾逃入这二州后,与此二州本有之黄巾合流,声势不减反振,为防备他们再入侵徐州,陶谦把臧霸、孙观等部的“泰山兵”安置在了琅邪郡,命他们屯驻在琅琊的郡治开阳县。

如前文所述,琅琊是徐州最北边的郡,其北是青州的北海国,其西则便是兖州的泰山郡。

臧霸等人本多是泰山人,现屯兵於此,不用说,必是能很好地起到徐州北部藩墙之作用。

——说到这里,插句题外话,对陶谦在徐州的军事部署,荀贞是研究过的。研究的结果是:他认为陶谦部署得很好。最北边,前线上是泰山兵,泰山兵后边是他放在州治“东海郡郯县”的丹阳兵,再后边,是监督州南彭城、下邳、广陵三郡粮运的笮融,三条线,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能很好地保存本部嫡系实力,并且还把粮食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可谓三全其美。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他要借重臧霸等人在前边挡住青、兖州内的黄巾,又正因为臧霸等人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为了笼络臧霸等人,对他们要粮、要钱的要求,他就不能拒绝。

不但不能拒绝臧霸等人,他本人还养了数千的丹阳兵的,并且他还打算把这支丹阳兵再扩大队伍,那么,对丹阳兵的粮、钱他也不能不给,而且不能“胳膊肘朝外拐”,不能比给臧霸等人的少。

由是之故,就出现了袁绥说的那种情况。

尽管州中的从事们,尽管陈登等等,这些徐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为本州士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再三劝谏陶谦不要“催征不息”,陶谦却是无法听从。

荀贞做过长吏,他能够体会到陶谦如今的难处和苦衷,可体会到一回事儿,支不支持则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换而言之,这么说吧:如果荀贞现在是陶谦,如果他现在坐的是陶谦的位置,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和陶谦的做法一样,也会不停地催征粮食,没足够的粮就不能养足够的兵,没足够的兵就不能抵御声势愈壮的黄巾入侵,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可他现在不是徐州刺史,他是即将到任的广陵太守,这么一来,他就和陶谦的这个催粮不息的政令出现矛盾了,——催的粮可都是从他郡中出去的,州府充裕了,陶谦固是能养足够的兵了,可他该怎么办?就不说老百姓了,自私自利一点,他手底下可也有几千义从的,粮都被州里要走了,他这几千义从怎么养?

这个问题,不但是荀贞即将要面临的,事实上,已经是徐州诸郡的郡守正在面临的了。

徐州诸郡的郡守可能没有养太多的义从,不像荀贞那样,一养就是数千人,可战乱方过,为了本郡的安危、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危,这些郡守大多也是养有一部分义从部曲的,同时,他们养得还有郡兵,还有召请来的剑客、谋士,还有亲眷,还有郡里边那么多的吏员,得给他们发俸,七七八八下来,每月所需钱粮也是很不少的,本来战乱过后,郡里就穷,去年十月一乱,耽误了秋收入库不说,还耽误了春种,还损失了为数不少的劳力,已经是很麻烦了,

陶谦又这么催征不休的,上个月刚征过,这个月又征,简直雪上加霜,一副要把郡里榨干的架势,诸郡的郡守肯定就会很不乐意了。

因此,袁绥刚才的那句话里,不止有州从事、陈登等等这些徐州的地方势力进谏,各郡的郡守也大多上言进谏了。

这么多郡守上书州刺史,进言劝谏,是不常见的。

放到太平时候,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大会出现,因为依汉家制度,州刺史虽然位卑权重,权力不小,可却是管不了郡中民事,不能插手郡国政事的,只能依律监督郡守有无违法乱纪之事。

只是眼下非是平时,陶谦来徐州本就是临危受命,是来平定黄巾乱事的,一边有朝廷的诏令在手,一边又有手底下数千的丹阳兵、有臧霸的数千泰山兵为后盾,这就出现了尽管州从事们、郡守们纷纷进谏,可他不听,却是谁也没有办法的局面。

这个时候,那个乡亭已经被拉到了车后,从窗户里已然是看不到了。

荀贞想了一想,收起了命人过去制止的念头,心道:“吾观陶恭祖以往行事,其人颇恃才自傲,尚气刚强,我今初至广陵,连郡府都还没到,如若便制止他的人征粮,怕会引他不满,现他虽名为刺史,以有朝廷诏书之故,实握州牧之权,一旦与他生隙,恐将不利我垩日后施政。……罢了罢了,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且待我到了郡府,遣人把袁本初的信递送给他,再与他提一提皇甫将军和文台,看能不能借本初和皇甫将军之名以及文台之谊请他稍减些我郡的钱粮征缴,如能,自然最好不过,如是不能,再想办法不迟。”

袁绍名动天下,陶谦和他也是认识的。陶谦在跟着张温讨叛前,曾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跟着皇甫嵩也讨过凉州叛军,荀贞也曾是皇甫嵩的麾下故吏,这么算起来,他俩勉强算是有同僚之谊。孙坚和陶谦曾同在张温麾下参军事,关系虽不说莫逆,却也是相熟,有层情谊在的。

正想着,忽闻车外马蹄声急,很快,典韦出现在了车窗外。

“君侯!”

荀贞转过头,徐徐问道:“怎么?”

“适才那乡亭外催粮的州吏杀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资本巨头

普如是

谜冢

溢出的爱

灾厄之起源

石墨书生

校花的极品特工

楠权北腿

炮灰师尊成了宗门真大佬

毓莳

无所畏惧的追梦者

用飘柔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