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夜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8章 北极熊,河之南,流水夜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在俄罗斯做生意如果碰上麻烦或者渠道不通,经常找大使馆或者领事馆帮忙,郑中原本人就有那么一次经历。

这个时代,购买军火这种事情当然不是直接到厂家购买了,必须先通过共-产国际先报告一下,然后由对方和有关部门协商。郑中原把自己所要购买的军火设备列了单子,然后就带着王铁手上街转悠。

莫斯科这个时候还比较冷,不过大街上大洋马还是非常吸引眼球。红场这个苏联人心目中的圣地,当然是郑中原这一行人员中必去的景点。红场和后世没有多少区别,只是某个秃头的墓地稍微有些不同。

走在莫斯科街头,任何人都能感觉到苏联的强大,这不是建筑的豪华与否,而是苏联现在的气氛给人一种恐怖的整齐,恐怖的亢奋。

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生活在天堂,眼神中毫不掩饰的骄傲。或者说内心的恐惧完全被面具遮蔽。

这个时期斯大林的肃反刚刚结束,数量巨大的军人科学家官员被枪毙或者流放,正是苏联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寒冷的大街上,车辆人群川流不息。郑中原有种感觉,仅仅莫斯科的车辆就是他在中国看到车辆的全部总和。虽然大多是笨重的卡车和拖拉机,但是苏联的整体实力绝对不容质疑。

莫斯科和后世不同,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道路两边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整个莫斯科就是一个巨大工业城市,制造业集中。在这个红色帝国的心脏,除了庞大的工业群体,还有众多的人口,以及官僚和军队。

郑中原评估着这座城市的防御能力,这里和中国的城市完全不同,中国的城市大多还是土坯房子,或者木结构房屋,有钱人会建造砖结构的,但是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数量极少。而莫斯科不同,除了砖结构就是混凝土结构,这种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堡垒。

难怪二战中,德国军团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要想占领这样一座占地数百平方公里的城市,没有强大的炮兵和数十万人命根本就不可能征服。

参谋长何知农曾经说过,要想攻占一座欧洲城市,能做到伤亡一比一,攻方将领就算是真正的名将了。一般的来说,想攻克一座欧洲的大城市,强攻不是上策。对于将领来说,长期围困是最为可行的方案之一。但战局是双方的,这种围困策略除非是有着绝对优势才能实施。所有攻城战,这个课题甚至比攻打马其诺防线还要难,将领们都尽量营造种种形势,削弱对手的士气,避免强攻对手的坚城。

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城市,且不说资金问题。就是水泥和钢筋的产量也根本顶不上苏联的一个零头。苏联年产钢铁八百多万吨,而中国目前不知道有五万吨没有。而洛阳龙周边的十几个厂子,铁产量一年也就一万多吨,至于钢产量在一千吨以内。这种差距,使得郑中原感觉有心无力。

后世没落的苏联,虽然也很叫郑中原羡慕嫉妒恨,但是真正的对比一下这个时代的苏联和中国,你会发出一种内心的恐惧。

苏联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农业国的工业化,而中国还只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其中巨大的差距,叫郑中原充满了无力感。

这是一头北极熊,睡觉的时候都在磨牙吮齿。而郑中原在潜意识中一直想如果有机会的话黑苏联一把,但是看到现在的苏联,他几乎有些灰心,实力的差距太大了。

记得苏德战争初期,UU .uuknshu&#46m 德国入侵的前半年就被德军缴获了五万门各种火炮。而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德军不断的打击下,竟然能再次生产出来更多的火炮,力抗强大的德国军团。

仅仅被缴获的火炮数量,就超过中日两国的总和。而现在,郑中原只是来购买区区十几门火炮,和苏联庞大的军火数量相比,微不足道。

郑中原默默不语,要想改变这种力量上的绝对差距,他想的脑仁疼,但是毫无头绪,甚至不知道如何着手。

此前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中和德国合作,几款武器的专利设计也都卖给了德国,除了资金和技术因素之外,未尝没有阴这只庞大的北极熊一把的念头。

而当你真正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心中那种挫败感是无以名状的。

中国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先生在其《国防论》中写道:“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而背后却是对友人道:“谢天谢地,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广大的疆土。”

是的,中国的统帅们此时只有一种对日战略--持久战。依靠中国辽阔的国土和日军对抗。等待国际局势的改变,期盼有利于中国局面出现。内心中,包括蒋委员长和毛泰祖恐怕都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认为能独立打败日本。

郑中原这个穿越人士,自然是知道历史的走向,他知道中国必胜。但目前的中国,海军已经全军覆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中国都是难以真正的战胜日本的。

而这种条件下,郑中原想阴苏联一把,几乎就是幻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某超不科学的火影

白金圣物

混在神雕里的日子

吹起不息狂风

萝莉召唤契约

色狼无敌01

花都特工

司马圣杰

我的冰霜女总裁

南蛮阿九

横行初唐

小任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