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炮少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主角身边怎么能没有老爷爷呢?,皇女的逆袭,魔炮少女,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综上所述,公国的自然轮廓成型于大冰期之后,退去的大冰川冲蚀了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大陆架的结晶红岩石,在它身后留下数千个浅湖、蛇丘、鼓丘,以及犬牙交错的海岸线……”
奥斯特伦教授同过去一样,在讲堂上着重分析芬兰的地理形成。
他吐词清晰,捏握的教鞭不住指点挂图,充满着老派知识分子的睿智与谦和。
“在东面,曼塞尔凯丘陵是分别河流的分水岭,它们要么向西注入波的尼亚湾,要么向东注入白海;而公国中央和东部庞大的湖泊系统,被进一步向东南方的南海岸延伸的众多分水岭同海岸线分割开来……”
学生们都专心致志的听讲,并不时抄录笔记,以加深印象。
“内陆地区几乎四分之一的表面被水所覆盖,进而有20%为湿地,多半是沼泽和泥淖。夏天温暖,但很短暂;冬季漫长,黑暗且寒冷,不过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别,西南部地区积雪的覆盖平均70~110天,东部地区是160~190天,而最恶劣的北部地区甚至达200~220天之久。我们的北部同胞们不得不学会在寒冬、洪水泛滥的春季生存,也包括反复无常的夏季,因为5月或8月的霜冻可能会破坏农作物……”
讲解到此,奥斯特伦顿了顿,他用教鞭指着课堂后排的某人。
“有问题吗,基尔皮同学?”
“啊,嗯,我想是的,先生……”
被点名的某人,一边将纸钞收入裤袋,一边遵照背后提示,向教授发言询问。
“既然公国的生存环境是如此恶劣,那么是否可以认为,照我们现在年均2.7%的出生率与1.6%的死亡率累加计算,芬兰的粮食问题必然无法通过农业的自给生产来解决?”
“暂时来看,是的。”
奥斯特伦的回答,令课堂上多了几分窃窃私语。
“不过……”他很快又补充说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来无法解决,最近一个世纪来,工业对农业的提携作用越来越明显,良种、复合农业、化工肥料等等,学界前沿有理由对农业的未来保持一份乐观态度……”
“您的意思是说,固氮?”有个别学生大胆插嘴。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18世纪末,人们就已经知道,当电火花经过氮和氧的混合物时会生成氧化氮。到1859年,一种基于该反应制取硝酸的方法由一位法国女性——勒菲布尔夫人获得了专利,尽管这一方法在化学程式上是可行的,但效率非常低下,压根不可能投入工业化生产。
氮氧的化合反应是可逆的,且化合气体必须迅速冷却;反应物化合时只有3%的电能转变成化学能,这一生产方法的经济可行性首先必须要有廉价的电力供应,包括设计能提供稳定电弧的电气设备和能有效分离低比例产物的吸收剂等。
于是,直到1902年,才由美国纽约州泽西城的大气产品公司,采用布拉德利和洛夫乔伊两人获得的专利,投产第一家工厂。但是很可惜,他们所生产得到的硝酸中始终含有亚硝酸和硝酸盐,这些杂质不可能轻易除去,结果该公司在2年后就被迫停产。
工业史上,真正第一个取得商业成功的是挪威,由伯克兰和艾德设计的电弧法赢得了挪威电车股份公司的投资,他们在靠近奥斯陆的安凯尔勒肯建造了一些小电炉,并且在两年后,也就是1905年的诺托登,开始搞大规模生产。
尽管在1904年诞生出更加稳定制取的哈伯法,可挪威的电弧法制硝酸生产的硝酸钙产量仍相当稳定的从1907年的1600吨,增加到1919年的10.9万吨,直到20年代各国广泛引入哈伯制氨法,电弧法才进入衰退状态。
也就是说,在1912年的当下,芬兰国内有识阶层均认为应当引进挪威的电弧法制硝酸生产流程。
至于德国的哈伯法套路,在1907~1910年之间,才成功的发展出使用约200个大气压的某种商用技术基础。并且在1910年的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公司展开较大规模试验的过程中,他们才认识到制取工程的诸多复杂技术问题。
换句话说,那种指望一根笔几张纸来解决合成氨工业化生产问题的神思路,完全不是一个理工科人士应当具有的,对比借大萧条从美国金融市场捞出30亿美刀的神经流来说,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准,勉强算做是神棍流吧!
因此,未来王道主流的合成氨路线,起码得再多等一年,也就是1913年,巴斯夫公司才会在奥堡建造起一座8.5吨的合成塔装置,产能直到1914年也不过区区6000吨。
在当前,无论从技术、资金投入、政治立场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挪威电弧法乃是大势所趋,至于另一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氰氨厂路线,自然也被纳入技术考虑范畴。
“据说第一个制硝酸工厂会设在图尔库,是这样吗,教授?”有消息比较灵通的学生提问。
“为什么是图尔库?赫尔辛基才是公国首府!”同样有人不甚满意。
“好了,大家都安静些!不要随便乱传小道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