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luwLnx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写在前面的话,南风吹佛道与路,作家luwLnx,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节
前言
《道.路》第一部、第二部写两年多时间,但是故事里的人物却已在我心里生活好久好久了。
年初驱车回三江侗族自治县,穿山洞过桥梁,一路高速公路,从柳州市到三江县城用时不到两个小时。不禁想起1961年父母亲从区公路管理局下放到三江县洋溪乡时的情景。从南宁到洋溪乡整整用了三天时间。第一天从南宁乘班车到柳州用了一天,乘车十个小时。第二天从柳州乘班车到三江,原计划也是八九个小时,但是在牛浪坡下遇到山洪,冲垮了一座木桥和一段路基,差点全车人要退回融安住。好彩遇上三江县城出来的班车也被山洪堵在这段路上,他们更惨,已经堵了好几个小时了。最后双方司机商量,让旅客全部下车,走过这座断桥和塌方路段,互换车子,完成后面一段行程。现在讲起来轻飘飘,当时车上的男女老少可真不客易,特别是我父母,全部家当都搬来了,没有人帮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全车老老少少,没人报怨,骂娘是骂老天的娘,人人相助相扶持,一个个接过断桥。年轻人帮忙把行李都搬过对面车去。这天车子过了三个车渡,融安渡口,珠玉渡口,最后到达三江渡口。过了三江渡口,便到达三江县城古宜镇,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县城里有线广播都报再见了。然后第三天下洋溪,还没有通公路,只能坐机帆船沿浔江下行,一路上过西游滩、过三角渡,泗里口,经过伟雄壮美的石门就到了老堡口,已经是中午十一二点了,停船在老堡吃晌午。午饭后重新上船,拐进另一条江融江,逆水上行。沿路江水清澈见底,深水潭的地方水太过蓝绿蓝绿了,甚至有点怕人。下午二点多钟终于到达洋溪渡口,当时的公社书记后来的县高官曹积尧亲自来码头迎接下放干部,说一路还顺利吧?没有挨下船走路吧?因为水小船重时,上洋溪滩有时是要人下船走,船靠人工拉纤上滩的。见母亲还带一对蚊帐竹,还开母亲玩笑说,你还怕山里面蚊帐杆要钱买吗?现在从县城开车走二级路到洋溪不过40分钟,当年他们足足走了七八个小时。
五十多年弹指而过,广西交通建设与全国一样,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通达到大部分县,预计2022年可以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在乡下驱车跑了不少山里的小村庄,还慕名去了一趟每年赶十二坡会的培进村和赶十三坡会的老巴村。沿山脊而行的乡村道路都硬化了。各村寨里的道路也都硬化了,大牲畜搬到村外圈养,村容村貌变得有情有调。过去回乡村,有两个最怕,一怕家家户户养大牲畜那个味,二怕下雨时村里那条路,泥水和猪牛屎尿混成浆的村路,真的是灾难!现在都变好了。
现在跟小孩讲过去的事情,他们都会睁大眼睛看你,满脸不相信:这样子呀!酱子呀!
新世纪的一代年轻人,已经记不得过去的好多事情了!
回程专门去了趟303省道杨梅坳路段。60年代0539战备公路工程,有个著名的杨梅坳大会战,二万多交通建设者和民兵,在这段30多公里的大石山路段,展开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在以铁锹洋镐炸药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生产方法的年代,为了实现二年打通杨梅坳为备战备荒、援越抗美作贡献的目标,指挥部经上级军政领导批准,搞了一个至今可能仍然是最大的大炮,用药量夸张地达到五十吨重。而且还有六位技术工人、民兵骨干,在这次大爆破中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的杨梅坳山茶花依然盛开,青松依然葱茏,一派平和寂静。当年二万人马,红旗招展的场面,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杨梅坳山下的东兴镇有座东兴大桥,历经半个世纪,在我看来,依然巍然耸立。虽然与今天的众多新桥相比,他显得苍老了,不够威风了。但他却是郑皆连院士创立无支架吊装松索合拢工法的成功之作,是世界历史上无支架吊装技术的著名的第二吊。郑院士在灵山县三里江桥首创的钢丝绳斜拉扣挂松索合拢工法,在东兴大桥进一步得到验证和完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路桥人不断改进和完善这项工法,至今甚至长期,都仍是全国乃至世界建设领域的最基础、最经典的工法。
东兴大桥和路桥前辈们的众多杰作,也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那些年,0539工程一千多公里战备公路上,全省许许多多公路工地上,都是地处边远,人烟稀少。管他是深山峡谷,还是荒漠海滨,只要是有了人这个精灵,就会生长出炫丽的爱情之花。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中国的交通人,在一个甲子的时空里,往往是在人类先进生产力最先到达的荒蛮之地、边远之乡,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呀!
在当年最艰苦的环境下,公路人又演绎了多少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他们爱情的结晶,不少仍活跃在公路建设一线。有一对年青人,在融水县大山里面,共同生活了八年,为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建了三座中桥。而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恋,到相扶相伴,到养儿育女,直到将小孩送上村里的小学读书。这个就是当年公路人说的寨王。
那一代人,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为共和国创业的时代新人。这一代人已渐渐老去,其实其中的优秀份子,已经告别了我们,把世界交给了新的时代。
2019年春,有幸与广西老一代公路专家座谈。周佩友、唐伯石、张君鹏、苏会春等,过去仰慕已久一等一的专家,今天终于能聆听他们的教诲。讲起广西从建木桥到石拱桥,从双曲拱桥到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再到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历史,讲到技术的一步步提高,一项项创新,都如数家珍。回忆起那段火红的岁月,每个人都激情满怀。
他们讲起更前一辈的老公路人,有四大金刚(即四大监工)、三大木工,在广西公路创始的年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大师傅、大工匠的作用。
正是受到这些老专家的启发,特别是读了高级工程师苏会春写的《广西路桥通志》(写于2005年,因故不印刊),才萌发了要把这些人这些事写下来,告知后人,以志不忘的冲动。特别是苏会春苏老的《广西路桥通志》,记载了广西解放后近一个甲子的公路建设史,各个阶段公路、桥梁建设情况和技术发展状况,记载得特别详实。其中对各历史阶段重点人物重点事件记录和描述相当生动感人。有苏老的通志,我才可能写出这部小说。小说许多工程项目都直接取材于通志,许多工程数据、施工程序,直接摘录于《路桥通志》。还有两首诗词,《咏山茶花》《如梦令.水鸭子》也是苏老记载于通志,为当时工地干部职工所写。
此外书中所引用的部分工程数剧、施工程序,摘录于郑皆连、王劼耘、唐伯山等专家所公开发行的论文。特此鸣谢!
上房仪轨一部分内容为覃乐敏先生收集整理并提供给本书使用,特此感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