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灰太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敌酋合谋欲撤兵(上),鹿鼎外传之大帝传说,东方灰太羊,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战获胜之后,沐剑声随后清扫战场,就地对俘虏进行了甄别和整编,其中数千满族士兵和数百军官被关进船舱,集中看押起来,准备押送到台湾,而近万名汉族精壮编进杂兵,随后又与张清山合兵一处,此时明军水陆合计已经达到七万之众,随后留下数千人镇守青阳县城,掩护后路之外,其余六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朝池州进发。
一天之后,明军水陆两路大军合围池州,一战而下城垣,随后横扫附近四乡,并迅速攻占石台等县城,兵进牛头山一带扎下大营,与安庆府隔江相望,直接威胁这座省府重地,使得整个皖中之地一日数惊,人心惶惶。城内的许多满人眼见形势不妙,已经开始收拾金银细软,变卖家产,逃离安庆,一些官商也开始转移财产物资,或者干脆派人偷偷联络明军,为自家预备后路。
眼看江南明军大兵压境,近在咫尺,那彰泰、于成龙二人只好集结附近州县兵马,征集精壮,着手全力守护城垣,同时向喇布和岳乐传去求援战报,又向北京发出加急文书,请求新的指示。
由于尚善的意外惨败,致使清兵在皖南地方的机动兵力几乎损失殆尽,各处地盘也连连丢失,仅余徽州一地因为黄山阻隔而暂时保全。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消息的岳乐和喇布已经发觉,自家的形势已经十分不妙,而远在无锡的杰书得知这个消息后,更是大骂尚善无能误国,死有余辜。他们此时都以为此人已经战死,殊不知这个小强已经遁入深山,不久之后出现在徽州,那时候形势再变,为了鼓励此人发挥作用,只好让他戴罪立功。
其实战局到了现在这种局面,在满清的三位统兵王爷心里,都隐约感觉到江南之地可能已经守不住了,面对大周大明的优势兵力,此时无论是兵力、武器装备、后勤补给、战场形势等方面,江南的清兵都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设法全面撤军退回江北,然后择险而守,让明军水师无用武之地。
只是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深知,要是自己敢带头提出这个建议,那康熙还不立刻跳起来指着鼻子大骂他们,撤职查办那是很有可能,甚至杀头抄家都说不定,所以无人敢犯傻直言。可是如果不说的话,错失了撤退的时间,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康亲王杰书向岳乐喇布传书,请他们联名上书北京,以后勤不畅为由,让自己带兵从浙江退往皖南作战。
三王此时已经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基本已经达成默契,互帮互助,而且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既没有直言从江南撤兵,不过实际上却是为撤兵做着准备。毕竟在南京和皖南多地已经失陷的情况下,从皖南和江西一线退往江北,要远比从浙江一带退兵容易许多,到时候一旦局势不利,可以随时撤退过江,可以避免被敌人截断退路的危险。面对这个折中的提议,岳乐和喇布也予以认可,决定以此来试探一下康熙的心思。
就在岳乐喇布上书之时,从北海不远数千里赶赴京城的周培公,也终于踏进北京城门,歇息一夜之后,第二天一早就递牌子进宫面圣。康熙向他询问了一下北方的战局,周培公据实汇报,并且进言说北方战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此时不宜大规模撤兵,否则罗刹人势必会缓过气来,之前的诸多努力就会白费。而罗刹人的后患没有彻底解决,就不利于全力向南,反之的话,只要再耐心坚持一半年,等彻底赶走了这些罗刹人,安稳了北方后路之后,那时北方的数万军马就可以安心南下了,那时必然可以扭转战局。
康熙听了周培公的话,觉得言之有理,这种似乎很不错的局面让他略微安心,就暂停了大规模调兵南下的心思,稍稍夸赞几句之后,就把如今的南方战局向他作了大致介绍,并把费扬古的应对之策也提了出来,询问他可否另有良策。
其实在昨夜一回来,周培公就通过家人和亲友嘴里,得知了南方战局的大致情况,随后又走访了几位比较亲近的大臣,基本清楚了具体的战局。面对这种困局,即便他颇富智计,也感觉有点难以应对,说到底,还是对方的牌面太好了。对手以强大的水师控制江面,长江就成为了一道套在清廷南下大军脖子的绞索,随时可以收紧,而一旦明军彻底截断大江,则江南四十万军马顿时前景不妙,别说这些军马人数似乎不少,可是如果失去了有力的后援,陷入两家对手的包围中,不比农夫好多少,能够支撑一年时间都是很了不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