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叫杨孟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九章 匣子里的东西,闲人张老三,就叫杨孟啦,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79章匣子里的东西
白大褂忙活起来,把石匣子放在激光发射器平台上,开始进行前置操作。
杰克将一副墨镜递给老三,说道:“老三先生,您会需要这个的。”
老三也没有多想,拿起来就戴在鼻梁上,左右看看,一切都变得黑蒙蒙的,还挺有意思。
没过一会儿,就听一个白大褂说道:“大家请注意,激光切割器即将开始运行。”
话音落下去两三息后,一道激光无声无息得出现,围绕着匣子顶部,按照探测数据所得到了内部空间最上方边缘,开始进行切割。
如果是在采石场,人们会用炸药,或者是稍微先进一些的纯氧进行爆破。而在石材加工厂,或是墓碑雕刻工厂,人们会用切割机,把石材切成想要的大小和形状。
在对付古物的时候,就不能这么野蛮粗暴了。也许只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就隔开了顶级国宝与普通国宝的地位差距。
这就是使用极高频激光切割器的原因。
它的成本,足以对得起它所能产生的价值。至少制造它与买下它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切割器很轻易得切开了匣子。由于技术进步,并没有产生那些粗笨大家伙才会有的余热现象,匣子中的东西安然无恙。
一个个头稍大的白大褂,准备将切割后的匣子顶部取下来,同时,周围还有四个白大褂拿着各种容器、设备等待采样。
正当那个白大褂的手即将碰到匣子的时候,小美惠子突然说道:“请等一等。”
杰克的视线透过墨镜镜片看向小美惠子,这个小姑娘现在表情凝重,说道:“请等一等,这个匣子中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我认为需要进行隔离开封。”
隔离开封,是对于未知危险物体的一种操作方式。通常是由全身防护的专业人员,在绝对安全的密闭空间中,借助机器,进行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麻烦又安全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的应用对象,通常都是化学兵器、地外空间舶来物等等。
从价值上来说,这个匣子值得应用隔离开封的方法。可是,它只是一件古物,或者说是“文物”,而且,根据检测报告表明,内里并没有爆炸物、对于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金属物体。
所以说,小美惠子的建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纯属多余,用文雅的词儿形容,那就是“废话”。
杰克并不理会小美惠子,命令继续操作。
白大褂谨慎得将盖子拿起来,动作小心翼翼,如同是端着一杯满到将要溢出来的水,丝毫不敢大意。
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如同是打开一件正常的古物那样。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应该就是空气中多了一股子,难以形容的古老气息,类似于腐败的味道,不过并不剧烈,只是淡淡的,当然,也不怎么好闻。
一个在旁边采集气体的白大褂说道:“空气检测正常。”
科研人员说的“正常”,跟普通人所理解的“正常”,显然不是一回事。
盖子揭开之后,匣子中的一切,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并不是一匣子的土豆炖肉。而确如先前的检测报告中说得,是生物体一部分组织,还有些石头。
更准确得说,是一大卷兽皮,和两块骨头,骨头上有绿松石镶嵌着几行文字。
在骨头上刻画文字,是出于占卜和记述的目的,殷商时期很流行这种东西,类似于现在的拜神求签。占卜完成之后,都会将占卜的结果,记录在占卜所用的骨头或者龟壳上,这就是“甲骨文”。
那个时候不叫“甲骨文”,这个不怎么文雅的名字,是后来研究骨头和龟壳的人起的,当时使用它们的古人,必定会用一个好听的名字,来为它们命名,比如说“鸟虫文”,“鱼龙文”,或者更有诗意一些。
绿松石,即便是放到现在,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美丽,而被列为宝石的一种。据考古学家研究,在夏商时代,绿松石被当时的人们奉为至宝,因为人们认为,它是人与神沟通的渠道,或者说是信使。
想想看,皇帝身边的太监是个什么地位,绿松石在古人心中,差不多就是那个地位,可能还要再高一点儿,比如说皇帝爱妃的地位。
将占卜用的骨头,与绿松石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块骨头,一定承载着古人一次非常重要的占卜活动,重要到会将绿松石嵌入进卜辞,也就是甲骨文划痕之中,用以告知天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