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猫耳洞
书雪追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一章 猫耳洞,从1979开始做文艺,书雪追风,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到战士的问话,张伟思索了一下,说道:“你们听说过‘猫耳洞’么?”
这个时候还很少有人听说过“猫耳洞”这种防御工事,但是再过几年,等到老山战役打响之后,“猫耳洞”之名将会传遍全国,被称为是“八十年代的上甘岭”,新时期的雪山草地,曾在老山猫耳洞住过的老兵回忆说:“在洞中住上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一个剧务问道:“张顾问,什么是猫耳洞?没听说过。”
要说猫耳洞张伟还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他根本没在里面待过,但是这两天和刘营长闲聊,听他说起过二营防区内的几处猫耳洞里面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想着有时间去体验一下。
张伟说道:“边境战争结束后,我所在的部队就撤回了营地,不像刘营长他们一直坚守在边境地区,我看他们营就有战士驻守在前线的猫耳洞里面,让他跟大家讲讲吧。”
于是大家纷纷看向刘营长,刘营长解释道:“猫耳洞就是一种单兵或者少数几个人把守的防炮洞,有点像猫耳朵的形状。都是战士们在战壕或者山的侧壁上面抠出来的,里面空间特别的狭小,普通人估计在里面待上一两个小时就受不了了。”
刘营长说的很简单,大家若有所思,但是还是不太明白哪里艰苦,又将目光投向张伟。
张伟想了想,说道:“你们都看过电影《上甘岭》吧?”
刚说完,张伟就反应过来,看向坐在一旁的高宝成,《上甘岭》虽然是长影厂拍摄的,但是这位可是男主角啊。
张伟继续说道:“电影里面八连就是靠着坑道的防御,才在上甘岭主峰阵地坚守了24天,最终打败了米国鬼子。而那些坑道就是将猫耳洞不断地挖深、挖通,最终连接起来才形成的。拍摄电影的时候,为了便于拍摄,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战场形势,导演将坑道设计的比较高,而且里面很有层次感,实际上真正的坑道里面是很狭窄的,而且也很乱,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高宝成在一旁说道:“张顾问,这你也知道啊,我在拍电影的时候和人物原型张连长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就说过当时坑道里面的生活特别艰苦,地表都被敌人占据了,敌人就在他们头顶上修工事,他们和后方的联系基本都中断了,坑道里面什么都缺,尤其是缺水,后方准备了几千个苹果让后勤的同志往上面送,结果就送上去一个,就是电影里面演的那个苹果。”
张伟看着大家,说道:“咱们这前线的猫耳洞就和上甘岭的坑道一样,不过这种猫耳洞更加狭小,想换个姿势都困难,而且密不透风,空气也不流通,里面温度比外面要高上十几度,你们看看现在大家在这外面都赤身裸体的,到了猫耳洞里面那就更加闷热了。而且里面非常潮湿,很容易滋生细菌,在里面驻守的士兵一段时间后基本都会出现烂裆,那个部位痒起来,简直让你欲生欲死。”
有人说道:“下雨了是不是会好点?这里经常下雨,下雨天还挺凉快的。”
刘营长在一旁解释道:“下雨的话,那就更麻烦了,一下雨雨水就会顺着坑道口往里面流,到处都是水,有时候连着几天下雨的话,人连睡觉都泡在水里面。”
大家听得目瞪口呆,有人问道:“为什么不干脆把战士们撤下来呢?除了那天打炮之外,也没见这边有战斗,战士们何必在猫耳洞里面受苦呢?”
刘营长说道:“自从上次边境战争之后,这一段时间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战斗,但是暗地里面我们部队和对面的较量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说着刘营长指向远处说道:“那处高地就很重要,在那个高地的斜坡上面就有我们的两个哨点儿,那里是两国边界的重要‘骑线点’,在高地中央立有26号界碑,这个界碑还是清朝的时候设立的呢,但是近些年对面经常偷偷派人将界碑向我国境内移动,已经被我们发现不下十次了,前段时间就有一次,他们正在挪动时,被我们守在‘猫耳洞’里面的战士发现了,鸣枪示警才吓跑了敌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